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胆管炎危害 > 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的鉴别诊断

一、皮肤发黄是否是由于血中胆红素增加引起

(1)皮肤发黄需与胡萝卜素血症鉴别:胡萝卜素血症主要表现为手掌发黄,色较重,但巩膜不黄。吃西红柿、胡萝卜,黄色加深。

(2)需与老年人巩膜脂肪沉着鉴别:巩膜脂肪沉着表现为结膜下脂肪呈颗粒状堆积,黄色深浅不一,愈远离角膜的边缘愈明显,皮肤无黄染现象。

二、发病年龄及特点

1.新生儿发病

可能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先天性总胆管闭锁、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

2.儿童期、青年期发病

多见于病毒性肝炎。

3.中、老年人发病

除病毒性肝炎外,应考虑梗阻性黄疸,如胆管结石、胰头癌、Vater壶腹癌等。

4.发病急者

多见于病毒性急性黄疸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蚕豆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溶血等。

5.起病慢者

多见于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体质性黄疸,如Gilbert综合征、Rotor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等。

6.黄疸持续加重多见于胰腺癌、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等。

7.黄痘反复发生或加重多见于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等。

8.病程长、一般情况好、黄疸有波动多见于体质性黄疸。

9.黄疸时皮肤颜色不同皮肤呈深黄色带绿色,多见于梗阻性黄疸;金黄色,多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浅黄色,多见于溶血性黄疸。

10.黄疸的伴随症状

(1)伴有高热:多见于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症、溶血危象、大叶性肺炎、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2)伴有严重贫血:多见于溶血性黄疸。

(3)伴有肝肿大:多见于肝炎、肝脓肿、肝癌、淤血肝、胆汁淤积。

(4)伴有胆囊肿大:多见于胰头癌、总胆管癌、Vater壶腹癌。

(5)伴有皮肤瘙痒:见于梗阻性黄疸。

(6)伴有胆绞痛:见于胆囊炎、胆石症。

(7)伴有明显消瘦:多见于肝癌、胰腺癌、胆囊癌等。

(8)伴有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增大、睾丸萎缩、无痛性腮腺肿大,见于慢性肝病。

(9)伴有腹水:见于肝硬化、肝淤血、肝癌腹腔转移。

11.实验室检查

(1)溶血性、肝细胞性及梗阻性黄疸的实验室检查

黄疸实验室检查的鉴别

鉴别点

溶血性

肝细胞性

梗阻性

间接胆红素

增加

增加

增加

直接胆红素

正常或稍高

增加

增加

直接/总胆红素

<15%

>30%

>50%

尿胆红素

阴性

阳性

阳性

尿胆原

增加

轻度增加

减少或消失

转氨酶

正常

明显增高

可轻度增高

转肽酶

正常

增加

明显增加

碱性磷酸酶

正常

增加

明显增加

凝血酶原时间

正常

延长

延长

对维生素K的反应

胆固醇

正常

轻度增加或降低

明显增加

血浆白蛋白

正常

降低

正常

血浆球蛋白

正常

可增加

正常

(2)实验室检查对黄疸病因的诊断

1)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A.球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B.口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DIC、酒精中毒。

C.镰状红细胞增多,见于镰状细胞贫血。

D.红细胞形态不整,如三角形、泪滴形、帽盔形等,见于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聚、溶血性尿毒症。

E.有核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F.破碎红细胞增多,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G.红细胞内结构异常,出现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出现,见于溶血性贫血。

H.中幼及晚幼红细胞增多,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2)血清结合球蛋白测定:减少或消失见于血管内溶血。

3)尿含铁血黄素检查:阳性见于血管内溶血。

4)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5)酸溶血试验(Ham)试验:阳性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6)蔗糖水试验:阳性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7)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见于G6PD缺乏。

8)荧光斑点试验:G6PD低于正常25%以下者无荧光。

9)血红蛋白电泳:用以诊断异常血红蛋白综合征,如HbH、HbBart、HbD、HbE及HbS异常等。

10)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1)冷溶血试验:阳性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12)红细胞寿命测定:缩短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

13)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阳性见于DIC。

14)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正常FDP10mg/L;10mg/L,提示DIC、原发性纤溶亢进。

15)血清D-二聚体含量测定:正常值0.5mg/L;若增加,说明交联纤维蛋白降解,见于DIC、血栓性疾病、原发性纤溶亢进。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uhu.com/dgywh/13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