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胆管炎危害 > 糖尿病友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标值
糖尿病友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标值
北京中科程少为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096390.html糖尿病友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值是多少?
一.成人2型糖尿病HbA1C目标值建议
适用人群
HbA1C水平
①新诊断、年轻(<65岁)、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病程较短、降糖药治疗后无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的患者。
②不必使用降糖药的患者(即经过一段时间降糖药治疗后已停用,仅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良好)。
③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前糖尿病)。
④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
<6.0%
①<65岁,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
②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
<6.5%
①<65岁,口服降糖药不能达标加用或改用胰岛素的患者。
②≥65岁,无低血糖风险,脏器功能和认知能力良好,预期生存期>15年。
③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计划妊娠。
<7.0%
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CVD极高危者
≤7.5%
≥65岁,合并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5-15年
<8.0%
①≥65岁,既往有严重低血糖史、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预期生存期<5年。
②低血糖高危人群。
③并存恶性肿瘤、老年痴呆、癫痫等预期寿命<5年。
④执行治疗方案较困难的情况如精神或智力障碍者、视力障碍者、老年、高龄及独居者。
⑤医疗等条件太差。
<9.0%
二.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值
适用人群
目标值
ICU患者
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8-10mmol/L,餐后2h血糖或不能进食时任一点血糖8-12mmol/L。
①独居的非老年(<65岁)患者,无低血糖风险及心脑血管病等。
②糖皮质激素治疗者。
③心脑血管高危人群。
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6-8mmol/L,餐后2h血糖或不能进食时任一点血糖8-10mmol/L。
新诊断、病程较短、无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糖尿病患者
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4.4-6.0mmol/L,餐后2h血糖或不能进食时任一点血糖6-8mmol/L。
①低血糖高危人群(糖尿病病史>15年、有无感知性低血糖病史、有严重伴发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患者)。
②已患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
③高龄患者(≥80岁)。
④预期寿命<5年如癌症、精神或智力障碍、老年独居、胃肠外营养或胃肠营养等。
⑤肝肾功能不全者。
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8-10mmol/L,餐后2h血糖或不能进食时任一点血糖8-12mmol/L,甚至最高血糖可放宽至13.9mmol/L。
妊娠期高血糖
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期间
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3.9-6.5mmol/L,餐后2h血糖<8.5mmol/L。
糖尿病合并妊娠(娠前糖尿病)和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患者
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3.9-5.5mmol/L,餐后峰值5.4-7.1mmol/L,平均血糖值≤6.1mmol/L。
妊娠糖尿病
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5.3mmol/L(5.0-5.5mmol/L),餐后1h血糖≤7.8mmol/L,餐后2h血糖≤6.7-7.1mmol/L。
总结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遵循个体化原则,达标的前提是安全平稳,避免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血糖以外的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因素如血压、血脂、体重以及促凝状态等也要加以控制。
消化系统疾病是糖友常见多发病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杜时雨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易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进而从各个方面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糖尿病合并消化系统疾病是目前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可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
01口腔疾病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口腔问题,常见疾病包括牙周组织感染、口腔黏膜病变、龋齿、牙齿松动脱落等。牙周组织感染表现为牙龈肿胀充血、水肿、疼痛等。口腔黏膜病变多见于口腔真菌感染,尤其是念珠菌感染。保持口腔卫生是糖尿病患者防止口腔疾病的关键。除了做好日常的口腔清洁,还要及时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牙石、不良修复体、食物嵌塞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02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的胃肠动力障碍主要包括食管病变、糖尿病胃轻瘫、肠道病变等。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而调控胃肠运动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正是导致胃肠动力障碍的重要原因。此外,糖尿病患者长期存在胃肠激素分泌紊乱,也影响消化道的正常运动。
糖尿病相关的食管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食管主动运动减少,甚至发生逆向蠕动,同时食管下端括约肌过度松弛,从而导致胃酸、胆汁反流等。上述食管运动障碍可进一步引起反酸、烧心、吞咽困难等症状。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引起的胃肠动力障碍中较严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胃蠕动减慢、食物排空时间延长,进而引起恶心、呕吐、早饱、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的肠道病变主要表现为便秘、腹泻等症状,常交替发生。糖尿病性便秘以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为特点,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糖尿病性腹泻常发生于夜间及清晨,严重者可有大便失禁。此外,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也可能是导致便秘和腹泻的原因之一。
为防止上述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首先要把血糖控制好。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定时定量清淡饮食,忌暴饮暴食,进食后不宜立刻卧床休息。在血糖控制和饮食习惯调整的基础上,酌情应用调节胃肠动力药物和营养神经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改善相关症状。
03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而糖尿病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时常缺乏典型节律性腹痛的特点,部分糖尿病患者溃疡发生时甚至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因此胃镜检查对于糖尿病患者更为重要。一旦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还应注意检测幽门螺杆菌。若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需行根除治疗,同时还要按疗程应用抑酸、保护胃黏膜药物,尽量避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害胃黏膜的药物。
04肝胆疾病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及胆石症的发病率显著升高。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进展至肝硬化阶段后会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预后,胆石症可诱发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等急危重症,因此及早发现上述情况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对于肝胆疾病的防治,除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肝生化指标的监测,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
05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多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存在较高的发病风险。与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总体发病风险增加了62%,其中肝癌增加68%、结直肠癌增加%、食管癌增加%、胰腺癌增加%。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有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呢?研究发现,糖尿病会引起人体糖脂代谢障碍和消化系统微炎症状态持续存在,直接导致了癌症风险的增加,“糖”成了促使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根源。其次,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存在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导致肿瘤高发的危险因素。此外,长期不合理应用降糖药物,也会增加机体患癌风险。
针对糖尿病患者存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高发风险,患者和医生需共同努力,实施相应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糖尿病患者要注重自身健康管理,如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健康饮食、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等。
平时还应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定期复诊。降糖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调整。若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需及时规范地予以相应治疗。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督导患者定期体检,同时合理安排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消化内镜检查等肿瘤筛查措施,进而实现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发现、早治疗。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保健时报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9(3):-
2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7(5):-
刘慧颖,住院医师,硕士研究生。年毕业于河北北方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年毕业于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院,获得河北北方学院内科学内分泌专业硕士学位,同年在河北医院内分泌科参加工作。年取得高级营养师资格,年获得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年获河北医院英文授课比赛第一名;年获河北医院中文授课比赛第一名;年获得秀林解泌PPT演讲比赛河北省第一名。联系每周二内分泌科普通门诊
河北医院内分泌科团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如果您觉得本文内容对他人有所帮助
可以转发到朋友圈或转给有需要的人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