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胆管炎危害 > 肉羊高效养殖技术五肉羊的疾病防治
肉羊高效养殖技术五肉羊的疾病防治
肉羊感染寄生虫主要分为内寄生虫感染(如片型吸虫、消化道线虫)和体表寄生虫感染(如虱、螨、蜱等)。内寄生虫可导致羊贫血、消瘦、局部水肿、下痢、流产等。外寄生虫以吸食羊血、毛为主,使病羊瘙痒、不安。影响采食、休息,进而皮肤发炎和消瘦,采取每年春秋两次驱虫药浴和环境消毒,可从根本上防止内外寄生虫的感染。
03第三节常见寄生虫病防治01羊肝片吸虫病羊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羊肝脏胆管中而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上多呈慢性经过,表现消瘦,发育障碍,生产力下降。急性感染时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表现全身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可导致羔羊等大批死亡,严重威胁养羊业发展。
肝片吸虫呈世界性分布,我国部分地区十分普遍,多呈地方流行。肝片吸虫的终末宿主主要是反刍动物,中间宿主是椎实螺科的淡水螺类。片形吸虫病7~9月多雨季节高发。因雨水多,螺体易繁殖,虫卵易落入水中进行孵化,放牧羊吃了附着有囊蚴的水、草而感染。
羊较敏感,常呈现急性发病。临床症状根椐虫体多少、羊的年龄,以及感染后的饲养管理情况而不同。绵羊较山羊易感,症状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急性病例多见于春末和夏、秋季节,病羊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甚至废绝,严重贫血,腹胀,腹围增大,叩诊肝区疼痛、羊躲闪;偶而表现腹泻;常在3~5天内发生死亡。冬春季节,羊渐进性消瘦,贫血,眼结膜苍白,被毛粗乱无光泽,下颌及胸腹部水肿,顽固性拉稀,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该类病情持续时间可达二十多天甚至数月。
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包括对病畜的及时治疗性驱虫和定期预防性驱虫。放牧羊群每年进行3次驱虫,可有效地降低幼畜体内的载虫量和外界环境中虫卵的感染。注意环境卫生,圈舍定期清扫和消毒,垫草粪便堆积发酵,以杀灭虫卵并且减少感染来源。放牧要避开潮湿或有积水的牧地。用生物比如养殖水禽或化学药物法消灭中间宿主。
(1)内服四氯化碳胶囊,成年羊4个,幼羊2个。四氯化碳对羊副作用较大,应用时先以少数羊试治,无大的反应再广泛应用。(2)硝氯酚治疗每千克体重4毫克,一次性口服。(3)硫双二氯酚(别丁)治疗每千克体重35~75毫克,配成悬浮液口服。(4)苯硫丙咪唑治疗每千克体重15毫克,1日1次,连用两日。(5)中药治疗苏木15克,贯众9克,槟榔12克,水煎去渣,加白酒60克灌服。
02羊鼻蝇蛆病羊鼻蝇蛆病是由羊鼻蝇内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及附近腔窦内所引起的疾病。它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雌性鼻蝇突然将幼虫产在羊鼻孔内或鼻孔周围,幼虫逐渐爬入额窦或鼻窦内,在其内生长,造成炎症而致病。一般发生于每年的5-9月份。
鼻蝇蛆病流行地区,按期用敌百虫进行预防性驱虫。用3~5毫升敌敌畏原液滴于纸上,另用纸包起来点燃。将20~30只羊圈在堵严的羊舍内,熏10~15分钟即可。
03羊消化道线虫病常见的羊消化道线虫有捻转胃虫、肠结节虫、钩虫、鞭虫等,感染率可达%。
羊机体消瘦,食欲下降,贫血,有时腹泻,多发生在春、夏、秋三季。
(1)捻转胃虫主要寄生在真胃。虫体长10~30厘米,主要危害真胃粘膜和腺体并分泌毒素。病羊精神不振,瘦弱贫血,生长发育停止,腹泻,常和前胃疾病并发死亡。
(2)肠结节虫主要寄生在大肠。虫体长10~20厘米,在肠壁上形成米粒到蚕豆粒大小不等的无数结节。结节大量增生后,使肠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受损,病羊的明显症状为营养不良,体重下降,腹泻时粪稀带血,严重时可引起后肢瘫痪。
(3)钩虫主要寄生在小肠内,以羊血为其营养,造成肠粘膜溃疡。发病羊极度贫血,消瘦,颌下水肿,长期腹泻,可引起羊只大量死亡。
(4)鞭虫主要寄生于大肠和盲肠内。虫体长35~70毫米,羊体感染后,一般症状不明显,严重时引起腹泻,因吸收毒素而引起贫血和食欲下降等中毒症状。
可用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8毫克内服;或用丙硫咪唑或甲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5毫克配成混悬液内服。另外,也可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广谱抗虫药,进行皮下注射或口服;或者选用四氯乙烯按每千克体重0.1~0.2毫升口服,效果良好。
04羊疥癣病羊疥癣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寄生在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引起羊群严重感染,危害十分严重。该病主要发生在冬季和秋末、春初。发病时,疥癣病一般始发于皮肤柔软且毛短的部位。如嘴唇、口角、鼻面、眼圈及耳根部,逐渐向周围扩散,因主要病变发生头部,像似皮肤上洒上一层石灰,老百性称之“石灰头”。
疥癣病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冬季、秋末和初春。该病的传播主要由于健畜与患畜直接接触或通过被螨及其卵污染的厩舍、用具等间接接触引起的感染,另外也可由饲养人员的衣服及手接触传播病原,带螨状态的羊也是危险的传染源。其中羔羊感染疥癣病的几率和发病程度高于成年辜,小羊随着年龄的增长,抗螨免疫性增强;另外免疫力的强弱还与羊只的营养、健康状况有关。圈舍卫生条件差、阴暗潮湿、饲养密度过大、营养缺乏、体质瘦弱等不良条件下易发本病。
症状发病后,患部被毛脱落,病羊不停啃咬和摩擦患部,烦躁不安,影响正常采食和休息。起初表现发痒,尤其夜间与清晨,病羊极其不安,到处磨擦、搔蹭或啃咬患部。被毛先潮湿后松乱,患病部位皮肤增厚、发炎,失去弹性。病羊逐渐消瘦、贫血、脱毛,在严寒季节里,多因极度消瘦而死亡。
每年定期对羊进行药浴,加强检查工作,对发病羊应隔离检查,确实治好后再放入群体内。还要保持圈内卫生,经常用药品进行消毒。
(1)注射和口服伊维菌素,此药不仅对疥癣病而且对其他的线虫病均有效果,应用时,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0~微克。(2)涂药疗法,适于病羊数量少,患部面积少的情况,可在任何季节,但每次涂药面积不得超过体表的1/3。选用药物克辽林、敌百虫等。(3)药浴适用于病羊较多但气候温暖的季节,可选用0.5~1%敌百虫溶液,0.05%蝇毒磷乳剂水溶液或0.05%辛硫磷乳油水溶液。
END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