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相关医院 > 君和明医蔡丽乔我这一亩三分地,是给中
君和明医蔡丽乔我这一亩三分地,是给中
人物介绍
蔡丽乔
从事中医临床医疗、科研工作50多年,先后师从中医泰斗裘沛然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陈苏生研究员、颜德馨教授等前辈,颇得真传。
现任中国中医心理学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结合学会精神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医院崇明分院特需中心主任医师。
长期从事心脑系疾病的临床研究,对脑血管以外及后遗症、老年性痴呆及并发症、脑萎缩、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在亚健康、中医美容养颜、膏方调理等方面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坐诊地点:上海君和堂徐汇馆
坐诊时间:周四下午
采访笔记
“中医的根不能丢,辨证论治,五行生克,阴阳气血,子午流注,这是文化,我们一辈子坚守的阵地。”
我承认,在这位“七零后”面前,我读不出她的年龄,我很想告诉她,你是王丹凤,你是王晓棠,你是秦怡。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主任医师蔡丽乔,君和堂上海徐汇馆坐诊医生。师承中医泰斗裘沛然等大师,擅心脑血管,神经内科,妇科疑难杂症。
与她一个半小时的对话,我能感到自己的热情也开始复苏,她说,中医的领悟,是机,电光石火,一触即发。其实,凡事莫不如此,海派中医的传承,能落在她的肩上,何尝不是机呢。
她痴迷中医,自有天意,我察觉到,中医就在她的体内,变成一种生命的模式,深入骨髓,忠于着自己。在她的叙述中,我会看到一个面容清秀的女学生,踮起脚尖在书架上取出一本叶天士的医案,背后一位老者,背负着双手,远远望着她,颔首微笑。
“裘老用经方是出神入化,画龙点睛的。作为弟子,有幸入此殿堂,尽得其妙。”在回忆起与裘老师徒相守的岁月,她的茶色眼镜背后是温润的,“大学一年级,就被他相中,做了人体经络图解说员,在校图书馆抄书,又被他发现,就此拜了师徒,在他家里读遍了医书,饿了就在他家大口吃饭。”
她后来又跟过颜德馨,张镜人,陈苏生等大师,有整整两年,每天辗转崇明和市区,跟几位大师抄方,这段时间,无比疲惫,无比幸福。
她医院,偏安一隅直到退休,着实带出了几个学生,耳提面命,尽心传授,她说,这些是种子,要播撒,要长成密林。医院的医生,能当上海派中医之主委,独此一人。而她的粉丝越来越多,不但是病人,还有病人的子女,孙辈,全家老少,他们仰慕她,感恩于她的用药精妙,排兵布阵时的一点方寸心。
“如果还有时间,我想学易,用易看病,看未来,看前世今生,甚是有趣。”她莞尔一笑,芳华绝代。
缘起医家
年秋至年春,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人口大量流动造成传染源的扩散,乙型脑炎、流脑等传染病开始在各大城市暴发。随后,中共中央发出防治流脑扑灭流行的紧急通知,卫生部和各地成立防治流脑办公室或指挥部,立即组织防治抢救队伍奔赴疫区,开展群防群治。刚刚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的蔡丽乔,正好避免了“上山下乡”,留下来参与了传染病房的工作。
蔡丽乔出生在年,孩提时正赶上伤寒病肆虐,一家人只有她和父亲没有染上,当时,她被送走寄养在舅舅家,舅舅天大的面子延请名医到家中问诊开方,才算是逃过一劫。她清楚地记得,医院的病人,最后一个个死掉了,这给了她很大的触动,于是,少女时代的蔡丽乔,心里就种了一枚中医的根。
其实,蔡丽乔的中医家学颇深,她的外公是当时上海滩中医界“十兄弟”之一,蔡丽乔读书以后,年少聪颖,国文底子极好,对古典文学兴趣斐然,家中那些医书,也被她时常翻阅,书中优美凝练的医案,正为她所喜。而家中来来往往,也尽是夏应堂、石筱山等一些海派中医的大家。蔡丽乔耳濡目染,算是在中医的氛围中长大。
中学时代,蔡丽乔同窗好友的父亲是海派名医张彭耳之后,张志英。她时常去张家玩,张先生回来,就跟她们讲一些当日碰到的病例。两个孩子时常相互切磋,卖弄才情,玩得不亦乐乎。可是后来,蔡丽乔考取了上海中医学院,同窗却远离杏林。张先生知道后,愤然道:“我的女儿不肖我,反而是丽乔吃了这碗饭!”随即拂袖而去。
毕业两年后,随着毛主席“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6.26指示”的深入,蔡丽乔也加入上山下乡的大潮,来到了山西省晋东南长治市潞城县,在这个宋代杨家将鏖战的地方,一面抓生产,一面干革命,在医院,做中医内科。一直到年拨乱反正开始,她才得以返回上海。
缘定海派
蔡丽乔的传奇,是从上海中医学院一年级开始的。
九月,上海中医学院。新生开学,不久之后就是国庆文艺演出,刚刚入学的蔡丽乔正为此忙碌着。她从那时起开始做广播员,每日写写稿,做做广播。有一天,裘沛然老先生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听到了蔡丽乔在广播里的声音,当场请助教找到她说:“裘老师想跟你说说话。”蔡丽乔受宠若惊。年冬天,那是她第一次见到裘老。裘老当时正在做一个人体经络模型,需要有解说词。他与蔡丽乔谈了些家长里短,见其口齿清晰,当即决定,让她做解说之一。
沪上名医张耀卿先生生平笃好收藏孤本、珍本医药书籍,承了程门雪院长的面子,上海中医学院亦由他的手中买了不少孤本、绝本藏书影印本。其中有未刻本的《叶天士医案》以及《柳选四家医案》,蔡丽乔爱不释手。假期时,她索性就留在学校之中,在小小的珍贵书籍阅览室抄写。殊不知,裘老也是这间阅览室的常客,自然知道了这件事,他找来蔡丽乔说,你不仅有招人喜欢的外表,而且性格稳健,我很喜欢,家住在哪里呀?蔡丽乔如实相告。这时她才发现,原来裘老与她一样住在黄浦区,相隔不过三四条马路。于是裘老说,你没事到我家里看书吧。这样,她算是拜了裘老为师了。
后来,蔡丽乔还辗转拜过很多师父,比如国医大师颜德馨、张镜人、张伯臾等等,还有中国中医研究院元老陈苏生研究员。陈老当时对自己的女儿说,“你在你的同学里面,找一个能懂我思路的人。”于是,蔡丽乔就被推荐给了陈老。颜德馨教授也对她偏爱有加,颜老是农工民主党党员,整个上海农工市委,都知道蔡丽乔是颜老的学生。有整整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她星期三下午跟裘老抄方,晚上吃一点点心,就到雷允上跟颜老抄方,星期四上午再去跟陈老抄方。“几位大师,待人非常真心,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点也不保守。伤寒温病一体论、衡法、葆真泄浊之法,都毫不藏私地教给了我。”
如今回想起那段往事,蔡丽乔说,每个人做什么事,都不是没有理由的,也总是会有一个结果。她在中医学院的六年,还有毕业之后的两年,都是在中医大家的手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身上,她学会了治病,更学到了做学问、做人的方法和态度。机缘如此,幸甚至哉。
咬定青山
从山西回上海以后,蔡丽医院中医科工作,虽是偏安一隅,却没能阻止她的光芒。她每个进修的机会都不错过,每个星期都会找最新的学术论文来看,她后来能成为中医内科学会委员,做到上海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来自上海郊区的,独此一人而已。
“中医的体系有自身的机理,治则,临床效果有时候令西医刮目相看。我院各科有疑难病例常有邀我会诊,再次证明中医的根基在临床疗效。我是怀着敬畏的心,施行中医的仁术。”
在崇明当地,也有很多的中医好手。“这些老先生,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中医都是刻骨铭心的。中医,已经成了他们的瘾了。”蔡丽乔尽管师出名门,但对当地的老先生们依然恭敬有加,什么都愿意学,慢慢地帮他们整理医案,出版成集。
年,医院退休,却也没有停止自己的中医之旅。她一直坚持看门诊,带学生,也有了四五个衣钵传人,就像当初裘老、颜老教导自己一样,对他们耳提面命。
她在市区的医馆坐诊,有许多住在崇明的老病人听说后,祖孙三代一同前来找她。一家老小出现在她的面前时,是蔡丽乔最幸福的时刻。她说,这就是为什么相信中医能够生存发展的原因。中医有这块信仰的土壤,有相信中医的一批铁杆“粉丝”,无论中医人走到哪里,病人们都会跟着,不走,如此,中医魂便不会散。
口述实录
Q
师出名门,却一直在崇明偏安一隅,您有没有失落过?
蔡丽乔:没有失落。我就像一颗种子,很会适应。其实崇明也有一众高手,对中医都是刻骨铭心的,我是来什么病看什么病,看什么病就向这方面的大家学,方法越来越多了,比如一些治疗温病的绝活,我就是跟崇明的名医学来的。
Q
您现在主看的都有哪些病症?
蔡丽乔:心血管疾病,还有各种疑难杂症。治疗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活血化瘀,也用经方,裘老用经方妙得不得了,每每画龙点睛,我与他很契合。“治湿治痰治不好,不要忘了活血药”,我有一套方子,治疗慢阻肺,就用地龙,当归,降香,生黄芪。气不足怎么来推动呢?不改善肺里淤血,心脏的负担怎么减轻呢?其实这就是从颜老治疗脉管炎的方法里来的,所以,不仅要学到他们的精华,在临床上还要化裁,举一反三。我用药,每方大概二三十味。现代人的病,成因不如以前那么单纯,药性也差劲,情绪也肯定要调节。所以只能用多一点。
Q
您做中医做了一辈子,现在来看,何谓中医?
蔡丽乔:中医就是“人医”,要把病人真正看成一个人,而不是用来牟利的工具。有些医生不给病人开汤剂,只开成药——因为有回扣。那么,这是把病人当什么?病人有求于医生,是不得已,医者要有“仁心”,这是做医生最起码的本分。
中医的“中”字,就是要平衡,立于天地之间。我们说修行里面有“精神内守,邪不可干”,但有的时候真的是不平衡的,一个人在纷繁复杂,纸醉金迷的状态下,还能保持住平衡吗?我觉得,作为中医人,首先要抱定宗旨,把中医这条根留住,从远了说,要对得起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贵的财产;近的来说,就是要对得起我的这些老师。一个好的中医,其实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的纽带。
Q
您最彷徨的是什么时候?
蔡丽乔:那就是在中医只作陪衬,不受重视的时候。中医的主任和西医的主任,医院里面的待遇和处境,是不一样的。但是我没想过要放弃,既然已经跨进了中医的行列,就绝不后退了。我们不跟别人比,自己做好就行,治好病人,就是最大的福报了。有人说,蔡主任,你病人这么多,挂号费调高一点吧?我现在普通专家门诊收三十块。我说不是的,这就是我的一亩三分地,是给中医留种的。病人也要留种,留信任之种,连信众都没有了,他们的儿女就不会认识中医,中医就回不来了。
Q
现代中医的发展趋势如何?
蔡丽乔:八十年代末有一段时间,辨病论治大行其道,这是我最痛心的时候。后来中医逐渐复苏时,我就觉得,太阳出来了。但是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因为挂羊头卖狗肉的人太多了,圈内的人都痛心疾首。
Q
普通老百姓和中医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
蔡丽乔:老百姓对中医还是相信的,不仅是传统的原因,毕竟现代医学没进来的时候,靠的都是中医中药,中华民族才能兴起,人口越来越多。现代好几次大型传染病,比如SARS的抗击,都有中医的贡献。中医的基础理论一定不能丢,我们就是根植于此。并且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中国哲学都抛掉的话,中医就没有立身之本的了。
Q
您认为,以后的中医会和西医分庭抗礼吗?
蔡丽乔:中医要走自己的路。延年益寿、健康的生活,是每个人的诉求,无论是老百姓还是百万富翁,要享受生活就要有健康的身体。中医治未病是将来的趋势。
TIPS
蔡丽乔医案两则
1、心梗病人蔡某某,求治时见其舌质发紫,且呈镜面,中呈微裂颇深,语音不扬,不仅是元气大损,且为真阴亏耗,气阴两虚,勉为依存。拟用麦冬三十克,石斛,阿胶(受启发于温病学中“留得一分津液”之意)以复生机;生黄芪四十克益气活血以行帅令;再用三七粉、地蟞虫、水蛭化瘀通络。随症调治日渐薄苔萌生。半年后舌质中裂遂弥。医院复查梗塞之冠脉左前分支大部变通,经治一年余,心肌前壁梗死灶无迹可寻,门诊随访迄今。
2、有一病例,长期黄疸不退,外科住院一旬,排除阻塞,但超声显示全肝内胆管呈网格状增强拟为毛细胆管炎。西医棘手,由外科主任赵友仁副院长转中医内科病房嘱我诊治,查体发现女病患小腹有如掌大一暗紫瘀斑,切之但觉小腹寒气如冰,询之已发现近二月无压痛及腹块,窃思此为厥阴肝之分野,由内而象外,病人长处冷库工作,月事悭濇,寒邪入络深入脏腑,日久寒凝血瘀成疸,乃以仲景大柴胡汤合大黄蛰虫丸加细辛桂枝吴萸,投剂三帖即下粘胶秽便,腹部转暖,再施此法增黄芪,二周后黄疸退,B超影像改善,遂出院门诊治疗,随访三月复查毛细胆管炎已愈。
本文来源[晔问仁医],作者唐晔
人民日报:下一代中医在哪里?
蔡德亨:从赤脚医生到针灸所副所长再离开体制的那些事儿
为什么有些貌似健康的人,反而不长寿?
徐大成:心若大了,肿瘤就小了
长知识:中药只能口服?那可不一定,张仲景就有14种给药方法呢!
世间再无邓铁涛,只留下62个妙方,请默默收藏,转发
↙点阅读原文看往期直播丨喜欢请点亮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