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相关医院 > 姚礼庆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创新成就

姚礼庆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创新成就



时此刻,我站在这个演讲台上,内心有很多感触。33年前,我从一名外科医生转行做内镜,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以这种方式来回望我的内镜人生。医院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医院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我还要向上海这座城市表达我真切的感谢,因为这里给了每一个有梦想的人圆梦的舞台。

每个医学生都怀抱着救死扶伤的梦想,憧憬着站在无影灯手术台旁为病人做手术,所以,我当初选择当一名外科医生。年,我的老师问我,“愿意去做肠镜吗?”

那时当外科医生开刀救人,是很多人眼中通向成功的“高速公路”,

内镜在人眼中只是一个辅助检查科室,而且做肠镜既累且脏,发展前途未卜,去那里创业,就像是走“羊肠小道”。

回首这33年来我所走过的这条“羊肠小道”,让我欣慰的是,尽管它比一般的道路更崎岖颠簸,但它同样通向成功。也可以说,通往成功的路有千万条,而前行的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百折不挠的精气神。

记得刚成立时的内镜中心,没教授,没课题,没名气,外科肠镜只有我一名医生;胃肠镜合并后,两位消化科医生加入进来:三名医生和三名护士、一台仪器。每天下午三点半以后才能吃中饭,下班后,还要整理资料,拖地板,打扫卫生等。当然,创业的艰辛远不止这些。做肠镜时,由于大肠弯弯曲曲或有病变,一不小心就会穿孔,造成医疗纠纷。

回想起来,我好几次差点打了退堂鼓,但转念一想,既然接手了这份工作,决不能当逃兵!

如今,随着病人增多,内镜中心每天人山人海,导医台护士平均每30秒就要接诊一位病人,每天20台机器同时开动,平均每分钟就完成一例内镜检查。

为了减少病人的排队时间,我们推出了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的制度。无论每天任务有多重,每天下班都要再加做30个病人。

有一天有一位女孩吞了4把剃须刀片,家属跑了7家医院,都因医生下班或无技术而无法救治。绝医院。我正要下班,马上换衣服进了手术室。抢救成功后,我开始想一个问题:每一个夜晚,该有多少亲人因为找不到医生而绝望。

所以,我就在上海第一个开通内镜抢救“24小时”绿色通道制度,到目前为主,医院也是全市唯一一医院。对消化道出血、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食道异物和肠梗阻病人,抢救不分昼夜和节假日。就这样,我们内镜中心每天都是在城市苏醒前开始工作,在深沉的黑夜中坚守住岗位。

正是靠着这份只争朝夕、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每年内镜诊疗的数量始终在全国保持第一位,今年将达到10万例。

内镜治疗也是一门学科,要想引领整个行业,就不能单纯的“守”,还要能“破”。所谓“破”,就是要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潮头,勇敢地打破一切束缚人观念的陈旧规则。

譬如对于大肠癌肠梗阻患者,过去的做法是先做个人造肛门,等排泄物彻底排清数月后,再把肛门回纳到肠道原来的位置,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直到有一天,一个老病人对我说,“生了这样的病里外不是人,倒还不如死了爽气。”原来,这名患者自从做了人造肛门,人整天都是臭烘烘的,老伴让他拿着被子去阳台上睡,四岁的孙子不让他抱。

我听了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要让病人有尊严地活下去,这个念头成了我第一次尝试创新的强大动力。查阅了国内外资料后,我有了先采用肠镜置入支架治疗肠梗阻,将排泄物排清,再手术切除病灶的想法。年冬天,一名身患晚期肠癌并发肠梗阻的病人来就诊,当时她的肚子胀得像皮球,医院肯接收她,我通过肠镜把一根金属支架植入她的体内,这是国际上首次。我清晰地记得,支架植入病人肠道的那一瞬间,粪水喷到了我的脸上、我的头上,臭气熏天,但我却很兴奋!从此以后,肠梗阻病人再也不用做人造肛门了。

我们用的电子内镜几乎都是洋品牌,技术上被日本垄断把持着,价格昂贵,每年国家要投入大量外汇。什么时候中国人能用上自主研发的国产内镜?我们整整用了三年的时间,与上海奥华公司合作研制出了电子内镜。经过多次临床使用改进,我们请了一批专家,让他们在操作演练室内对着八张清晰的图像来辨别,哪个是进口的,哪个是国产的,结果几乎所有的专家都答错了。

现在,氧气面罩、辅助影像放置车、内镜刀等等,都是我们内镜中心自己的专利产品,价格起码要低1/3。

科技创新,人才梯队的培养事关国家创新大计。哪里有新技术,就把年轻医生送到哪里进修。年,中国共选11名医生去日本学习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早癌(ESD)。我对出国进修的医生们说,你们回来要做到三个“第一”:在国内第一个开展内镜治疗早癌;撰写第一篇有关内镜治疗早癌的文章;引领中国召开第一届内镜治疗早癌国际会议。这些要求听起来有些“苛刻”,但是我觉得,要追求卓越,就必须对自己苛刻要求。事实证明。正是这三个“第一”的要求,医院的内镜技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我记得,周平红教授是第一个被邀请参加德国国际消化内镜大会做内镜治疗的中国人。当时,日本教授先登台演示,人气很旺。等看到周医生这张陌生的中国面孔后,会场上就有人离场休息,掌声也稀稀拉拉。手术关键是医生要在食管夹层中打开一条隧道,切断肌肉,难度系数很高。5分钟后,周医生以最快速度打开食管夹层隧道,寂静的台下忽然掌声响起。紧接着,周医生麻利地切开肌肉,活动性出血也用最快的速度止住,台下再度响起掌声。最后,当其他专家还在埋头手术时,他已经大功告成。大会主席问他,“您的团队为多少名病人开展过内镜下治疗贲门失弛缓症(POEM)术?”周平红教授回答说,“人!”大会主席惊讶地说,“占世界的二分之一,太了不起了!”这时候全场第5次响起掌声。

我的心情就像是披着五星红旗站在奥运领奖台上的中国健儿,于是,我马上拿出手机打给秦新裕书记,我对他说:“我们中国医生,终于在世界舞台上站起来了!”我流泪了……记得在一次印度国际内镜治疗大会上,有专家问:“AreyouJapanese?”“No,I’mChinese.I’mfromShanghai.”

周平红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消化道黏膜下用内镜切除肿瘤,打破了过去内镜只能切除表层肿瘤的局限。徐美东教授首创在人体食管黏膜下打通“隧道”开展肿瘤切除。一些国外内镜学的权威看了手术后非常震惊,称这是“世界上最小的隧道”。这两项新技术是“改变世界的手术”,最后就用我们两位医生的名字命名了这两项新技术——周氏手术、徐氏手术。

还有我们钟芸诗副教授,在国际上第一个作开展双镜联合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大会报告,被世界内镜外科医师年会命名为“钟氏手术”。

至今,我们已举办各种内镜学习班共65届,其中有六届是国际学习班,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了余医生,其中包括很多发达国家的内镜医生,就连大名鼎鼎的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杜克大学、耶鲁大学也专程派人来进修学习,现在来自20多个国家的40多位内镜专家在我院学习工作的照片挂满了墙壁。

我们先后主编的全英文著作被各国当做教材。我们的“中山标准”,也已经成为世界内镜学的“金标准”。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增进国际交流,我们也将紧紧把握“互联网+”新概念、新领域,争取把“中山标准”、“中山技术”在更大的平台上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医生和病人受益。目前,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尝试,譬如我医院进行了一次远程胃镜手术,非常成功。

周平红教授利用谷歌眼镜完成“贲门失弛缓症切开术”的现场直播,国内20多个分会场同步实时转播,上百名医生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观摩手术。我们觉得,用互联网+的思维,将来医学科学领域更加大有可为。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作为医学战线的一员,我们一定要抓住万众创新的时代主题,为创造中国医学的下一个辉煌,为了广大病人的福祉,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奉献我们所有的力量。









































白癜风的药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uhu.com/xgyy/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