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胆管炎病因 > 肝内胆汁淤积的预防和养护

肝内胆汁淤积的预防和养护



程少为简介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05703.html

疾病概况

胆汁的形成是肝脏特有的重要功能,胆汁内的胆汁酸、脂质、微量蛋白等均由肝脏合成,经细胞转运至毛细胆管内分泌。

胆汁淤积是一种因胆汁形成障碍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也可以是分泌或排泄障碍,导致胆汁不能正常地流入十二指肠,从而反流入血液循环中。临床上常表现为黄疸、瘙痒、尿色深、粪色变浅和黄斑瘤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

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以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淤滞为特征的综合征,是指任何病因引起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功能障碍,或由肝内小胆管弥漫性梗阻所致。根据病因的不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包括肝细胞性、药物性、妊娠性、良性术后、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肝内胆管消失综合征、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新生儿胆汁淤积、全胃肠外营养等。但是无论哪一类型,黄疸皆为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治疗根本途径为针对病因治疗,如停止使用引起胆汁淤积的药物、戒酒、治疗原发的肝病、抗感染等,也可进行手术治疗,包括内镜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如肝移植等。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熊去氧胆酸(UDCA)对一些胆汁淤积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主要用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皮质激素短期应用于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也有一定的作用。临床上也可联合应用UDCA和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和布地奈德)。

肝内胆汁淤积属中医学“黄疸”的范畴,是以面、目、肌肤熏黄,小便赤黄为特征的疾患。现代研究发现胆汁淤积的中医药治疗偏向于清热利湿、凉血活血等。

养生指导

肝内胆汁淤积的养生指导原则:积极治疗原有疾病,发病后重视调养,促进病情的好转。

发病前预防

本病病因涉及内容较多且作用机制不明确,为了预防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要注意治疗原发的肝细胞损伤、不滥用药物、感染及时治疗等方面。

发病后养护

1

积极治疗

胆汁淤积症的病因很复杂,因此不同原因导致的胆汁淤积症有着不同处理方法。

对于怀疑患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孕妇,医院确诊。孕妇平时还应注意自己的食物,减少乳制品、油炸和脂肪类食物的摄入量,减轻肝脏的负担,穿着宽松、轻便的棉质衣物,做好每日的胎心监护,吸氧,尽量休息放松。在分娩后1、2周内,瘙痒症状就会消失。

对于药物所导致的胆汁淤积,首先停用导致胆汁淤积的药物,同时服用针对胆汁淤积的药物,比如熊去氧胆酸等进行对症性治疗。

2

饮食禁忌

古人强调“春月少酸宜食甘”、“禁吃热物”。意思是说在春天应当多食一些清淡甘甜、易消化的食物,禁食辛热酸辣之品。而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则有利于肝细胞的代谢和修复。注意饮食卫生,少食油腻,忌酒,尽量减少肝脏不必要的负担。虽然肝脏修复需要营养,但甲鱼不能吃。

3

调整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康复的关键。得病以后,人的心理会发生很多变化。脆弱、急躁的情绪往往不由而生,加之需要面对的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可能还会感到绝望。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过度要求医护人员或家属去做某些事情,自制能力减弱。诊断和治疗程序也会引起痛苦与不适,这些都需要与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本病需改变不良的行为或生活习惯,这对许多患者的意志是一种挑战。

分享方法:点击文章右上方的或→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一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uhu.com/dgyby/12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