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胆管炎病因 > 炎症性肠病是否会癌变

炎症性肠病是否会癌变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该病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在环境、基因和免疫因素等多因素的联合影响下,肠道局部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并由此所致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过去该病在西方发病率较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

目前炎症性肠病还没有根治的办法,常用的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上述药物可诱导或维持IBD缓解。在IBD患者一生中,疾病会反复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那么IBD为什么会癌变呢?

通过近年来各国消化病专家对其深入的研究,已经发现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

IBD发生结直肠癌(CRC)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4倍,约20%的IBD患者在发病10年内发生CRC,IBD发生癌变的平均病程为12年。其中UC发展成CRC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是疾病持续时间和病变范围。病程10年的患者,很少发生肠癌,以后患癌的危险性每年上升0.5%-1.0%。病变范围广泛者(如全结肠炎)癌变危险性最高,而仅患直肠炎的患者,其癌变率与普通人群相同。此外,有结肠癌家族史的UC患者,发生肠癌的可能性约为无家族史者的2倍。CD患者发生结肠直肠癌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4-20倍,发病率约为1.8%。CD并发结肠或小肠肿瘤的危险性比UC要低。

那么,对于已经罹患IBD的患者来说,如何预防肿瘤的发生和侵袭?

IBD结直肠癌变的高危因素包括低龄发病、病程长、病变范围广、炎症的严重程度较重、CRC家族史、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需要早期诊断,正规服药治疗

对于一些病程长的患者,更不能抱有“久病成良医”的错误观念,不能在用药过程中自行改变服药剂量甚至停药,造成炎症的扩散及对胃肠道的持续刺激,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对于IBD的及早诊断以及正确治疗,是防止其产生癌变的基础。

要警惕肿瘤的“报警症状”

比如说,病程中出现腹痛加重,食欲差,伴有难以解释的体重下降;或者出现反复便血,经一般治疗亦不能改善的;或是长期经内科治疗无效或症状缓解不明显,反复发作,发作间隔期变短及疾病发展迅速。出现这些症状,医院就诊,以排除癌变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病史10年以上的患者,更要提高警惕。活动性UC的临床症状有时与CRC临床症状相重叠,因此对于患者和临床医师来说,需要共同重视对IBD患者的随访,复查全结肠镜,以避免延误癌症的诊断。

重视大肠癌的普查

我国专家建议,对于IBD患者,在发病8-10年之后,必须进行大肠癌筛查。具体方法是:每1-2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有条件的话使用精查内镜进行检查,并在可疑部位取活检做病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还应定期进行大便隐血试验以及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查。

一旦发现有异性增生或癌变

必须及早进行手术等相关治疗

行结肠镜精查,发现异型增生病灶,如判断病灶内镜下可切除,应选择合适的内镜切除技术进行治疗,可以选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结合其他内镜治疗技术。但对内镜下不可切除的异型增生病灶、高度异型增生或多灶性异型增生,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长期IBD患者来说,提高对于肿瘤的警惕性尤为必要。但是,也没有必要过度担忧,因为发生肿瘤的终究只是少数,如果广大患者能够及早诊断,规范用药,定期接受随访,相信预防癌变也并非难事。

专家简介

卢月月

副主任医师,硕士,荆州市消化病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委员,承担长江大学本科生教学,从事临床工作十余年,医院进修学习,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擅长胃肠、胆胰疾病的诊治及消化内镜的诊疗,特别是对炎症性肠病及疑难复杂肠道疾病的诊治、超声内镜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坐诊时间:周四上午、周五下午

团队介绍

荆州一医消化内科炎症性肠病亚专业小组在卢月月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已开设炎症性肠病专病门诊多年,并联合肛肠外科、胃肠外科、风湿免疫科、营养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协作,为病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还建立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uhu.com/dgyby/127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