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胆管炎饮食 > 学术园地中西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研
学术园地中西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研
作者:上海中医院肝病科朱步坤(综述)李刚、张玮(审校)来源:实用肝脏病杂志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liverdiseases,AILD)是以肝脏为相对特异性免疫病理损伤器官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免疫学检查等特点可将自身免疫性肝病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hepatitis,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biliarycholangitis,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sclerosingcholangitis,PSC)以及这3种疾病中任何两者之间的重叠综合症(overlapsyndrome,OS)[1]。西医治疗有明确疗效,但存在不良反应,还有部分患者应答不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可以减少西药的副作用,提高西药的应答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延长生存时间。本文就当前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1AIHAIH是由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肝病[2]。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其与生活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多发于女性,以转氨酶和免疫球蛋白G(IgG)升高,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界面性肝炎以及对免疫抑制剂应答为特征,常以急性或慢性方式发病[3]。病势严重时可快速发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国际AIH组织(InternationalAutoimmuneHepatitisGroup,IAIHG)于年制定了AIH描述性诊断标准和诊断积分系统,并于年修订了AIH评分系统。又于年发表了简化的AIH评分系统[4],更便于临床应用。AIH的治疗目标[5]是停药后能够长期维持缓解状态即临床症状缓解,生化指标正常(AST或ALT,γ-球蛋白,IgG正常),组织学正常,无严重不良反应。根据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治专家共识(年)[6]所有活动性AIH患者均应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中度以上炎症活动的AIH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3ULN、IgG1.5ULN),急性(ALT和/或AST超过正常上限10倍)甚至重症(伴出凝血异常INR1.5)应及时启动免疫抑制治疗,并可根据疾病活动度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对于老年人轻微炎症活动则需评估利益与风险。AIH的治疗一般优先推荐泼尼松(龙)联合硫唑嘌呤治疗方案,泼尼松(龙)可快速诱导缓解症状、促进血清转氨酶和IgG水平的复常,而硫唑嘌呤维持缓解的作用需6-8周才能达到最佳,联合治疗可显著减少泼尼松(龙)剂量及其副作用[6],亦可单独使用泼尼松(龙)治疗,但联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独治疗[7]。欧洲肝病学会AIH指南首次建议在使用泼尼松(龙)2周出现显著生化应答后再加用硫唑嘌呤[8]。泼尼松(龙)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在初始和复发的诱导缓解中均有效,而维持治疗中联合治疗或硫唑嘌呤单药治疗组的疗效优于泼尼松(龙)单药治疗[7]。某研究[9]把患者分为两组,Ⅰ组(32例)服用泼尼松(龙)30mg/d,Ⅱ组(39例)起始剂量40mg/d,后逐渐减少,3个月后,Ⅱ组生化反应率明显高于Ⅰ组(69.2%vs.43.8%,P=0.),提示泼尼松(龙)初始剂量40mg/d,后期逐渐减少剂量能诱导早期生化反应。硫唑嘌呤的单药使用获益不明显,故单药不作为治疗AIH的首选药物,同时联合方案的副作用也更少[10]。有研究[11]回顾性分析了例有暴发性肝衰竭的成年患者,其中40例(26%)的爆发性AIH患者,结果显示在治疗的患者中,高MELD评分和3个或以上的脑病评分与皮质类固醇的失败相关。提示皮质类固醇可能可以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但对于泼尼松(龙)治疗不能耐受的患者,布地奈德(Budesonide)可作为替代药物。德国一项研究[12],对60例最初使用泼尼松(龙)治疗的患者,转入布地奈德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经过6个月的布地奈德治疗后,55%的患者检测到生化反应,12个月后为70%,24个月后67%。并对其中15例布地奈德治疗开始时骨质减少的患者进行了随访,发现24个月的布地奈德治疗后,6例患者骨密度改善,8例患者保持稳定,1例患者病情恶化。证实布地奈德治疗价值超过泼尼松(龙),且副作用较小。WoynarowskiM1[13]等对年龄9-17岁的46名AIH患者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评价布地奈德以及泼尼松(龙)的疗效,二组均联合硫唑嘌呤,结果发现布地奈德组19例患者中的3例(16%)完全应答,泼尼松(龙)组27例中的4例(15%)应答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后,得到生化缓解的患者布地奈德组6例(32%),泼尼松组9例(33%);没有类固醇特异性的副作用,布地奈德组10例(53%),泼尼松(龙)组10例(37%)。结果提示口服布地奈德与硫唑嘌呤可以诱导和维持小儿AIH的缓解,并可作为泼尼松(龙)的替代疗法,这种疗法会减少副作用。由于布地奈德与泼尼松(龙)一样作用于激素受体,因此,不推荐用于传统激素无应答的病例。在肝硬化门脉侧支循环开放患者中,布地奈德可通过侧支循环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失去首过效应的优势,同时还可能有增加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布地奈德不宜在肝硬化患者中应用[6]。一般情况下,患者对标准治疗方案反应较好,大部分会得到缓解,但仍有约20%的患者对不应答。在标准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中吗替麦考酚酯(MMF)是应用最多的替代免疫抑制剂。目前也将泼尼松(龙)联合MMF作为AIH的一线治疗,其生化应答在治疗开始后的3个月内。88%的患者出现完全生化应答(即血清生化和血清IgG水平恢复正常),12%的患者出现部分生化应答[14]。在不能耐受硫唑嘌呤治疗的患者中也具有补救治疗作用,但对于硫唑嘌呤无应答的患者中MMF的疗效也较差[15]。最新研究显示,某些生物制剂如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可能对常规治疗失败或不能达到缓解的AIH患者有效,有研究[16]对6例泼尼松(龙)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失败的AIH患者,在2周内接受了2组利妥昔单抗mg的治疗,并随访72周,24周后患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有显著降低(P=0.03),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下降(P=0.),结果初步表明利妥昔单抗是安全的,耐受性良好,并导致耐药AIH的生化改善。除吗替麦考酚酯(MMF)、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外,也有环孢素A、他克莫司、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抗肿瘤坏死因子等治疗难治性AIH的报道。AIH的发病中医认为其与湿、热,瘀,虚有关。上海的一项随机单盲试验[17]对45例AIH患者使用调免Ⅰ号(方含生地黄,赤芍药,黄芪,川芎,当归,垂盆草)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UDCA)治疗,并以15例泼尼松(龙)联合硫唑嘌呤及UDCA为对照,结果显示6个月及12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乏力、口干、月经失调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6个月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75%,与对照组73.3%相仿(P0.05),12个月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77.8%和80.0%,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中药的运用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生存质量。王艳丽[18]等将66例AI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健脾调肝方(方含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白芍,生地,郁金,佛手,生甘草,柴胡)联合泼尼松(龙),对照组仅给予泼尼松(龙),治疗后患者ALT,AST,TBIL,IgG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较小,说明中医中药的使用能减轻泼尼松(龙)的副反应,且提高其应答率。张红星等[19]对临床6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泼尼松(龙)联合硫唑嘌呤和甘草酸二按肠溶胶囊,治疗组加用滋补肝肾方(方含生地,山药,山茱萸,白芍,当归,女贞子,旱莲草,牡丹皮,丹参,茵陈,垂盆草,甘草),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LP、TBIL、AST、GGT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轻西药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延缓疾病进展,是临床治疗AIH的选择之一。2PBCPBC既往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进展的自身免疫性肝病[20],有发展为肝硬化的风险。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发生的风险与环境,遗传,自身免疫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病率与性别有关,多见于女性。其特征是肝小叶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小胆管炎症和破坏,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疲乏和瘙痒是其主要症状。根据年欧洲肝病学会PBC诊疗指南,患者满足如下3条标准中的至少2条即可诊断PBC[21]:(1)AMA滴度1:40;(2)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KP)2倍正常值上限(upperlimitofnormalULN)或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5ULN;(3)肝组织见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和小叶间胆管破坏。和以下3个特点中的2个:(1)谷丙转氨酶(ALT)5ULN;(2)IgG水平2ULN或平滑肌自动抗体阳性;(3)中重度肝炎。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acid,UDCA)是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针对PBC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药物。口服UDCA的疗效已经被广泛研究,它是美国肝脏疾病协会(AASLD)和EASL指南的推荐药物。PBC患者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就应立即给予UDCA治疗,推荐剂量为13-15mg/(kg·d),疗程至少2年。有研究[22]表明,增大UDCA的剂量并不能增进对UDCA应答不佳患者的疗效,但也有持反对意见,提出用大剂量UDCA可以治疗常规剂量应答不佳患者。我们临床运用中发现UDCA的疗效和剂量还是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Quarneti[23]等的研究表明,PBC疲乏与瘙痒出现越早,其进展为肝硬化的几率越大,对UDCA的应答也越差。一项纳入例PBC患者的前瞻性实验[24]显示,UDCA可以显著提高早期PBC患者的生存率,患者1、5、10年的生存率在不进行肝移植的情况下分别是99.7%、87%和71%。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计例PBC患者的Meta分析[25]显示,UDCA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对肝移植的需求(OR=0.65,P=0.01),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OR=0.75,P=0.05)。总之,UDCA可改善肝生化指标,延缓组织学进展,延缓门静脉高压的发生,延后肝移植的时间[24]。UDCA作为治疗PBC的唯一有效药物,长期在临床使用疗效确切,但还是有约40%的PBC患者对UDCA不完全应答。年欧洲肝病学会PBC诊疗指南建议,奥贝胆酸(OCA)联合UDCA可用于对UDCA应答不佳的PBC患者,或者作为单药治疗对UDCA不耐受的PBC患者。一项国际多中心RCT[26]显示,OCA可明显改善PBC患者的ALP、GGT和转氨酶水平。Hirschfield[26]等的Ⅱ期临床实验中,对例PBC患者的研究中,评估了OCA对UDCA应答不佳P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OCA能明显改善PBC患者的生化指标。Silveira[27]等的研究中显示,OCA能使UDCA应答不佳PBC患者血清AKP较基线下降40%。对于应答不佳的PBC患者,除UBCA联合OCA外,近年来已经有多项研究评估了贝特类药物联合UDCA治疗对UDCA应答不佳的PBC患者的疗效。在日本的一项[28]研究中,19例对UDCA(mg/d)单药治疗呈现不完全应答的患者予苯扎贝特(mg/d)联合UDCA(mg/d)治疗3个月。3个月后,与UDCA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生化指标(ALT、GGT、ALP和IgM)进一步降低。最近,一项非双盲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9]报道,接受UDCA和苯扎贝特联合治疗(~个月)的27例PBC患者血清ALP水平、梅奥风险评分显著降低。贝特类药物治疗PBC的疗效与安全性仍需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目前,苯扎贝特的Ⅲ期临床试验(NCT04731)已完成,但结果尚未发表。虽然糖皮质激素有广泛的抗炎作用,可以改善PBC患者的生化指标,但目前尚无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联合UDCA治疗PBC的疗效优于UDCA单药,加上糖皮质激素副作用大,主流观点认为PBC患者治疗时不应加用糖皮质激素。有重叠综合征的患者,单纯应用UDCA不能应答时,通常需要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30]。中西医结合治疗在PBC的应用,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UDCA的治疗效果。任方元[31]将70例PBC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对照组35例口服优思弗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2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生化和肝纤维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患者乏力、腹胀、厌食、皮肤瘙痒等症状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刘进国等[32]将64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给予对照组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和UDCA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治疗24w后,观察组血清ALT、AST、TBIL、HA、LN、PC-III和IV-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P0.05)。杨磊[33]等对临床78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养阴通络汤(方含白芍、西洋参、赤芍、丹参、五味子、桃仁、女贞子、旱莲草、炙甘草)联合UDCA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反应率为89.74%,明显优于UDCA对照组(P0.05),ALP、TBIL、AST、GGT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PBC肝功能,减缓肝纤维化进程,调节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刘蒲芳[34]等运用当归芍药汤(赤芍、丹参、茵陈篙、枸杞、当归、广郁金、茯苓、白术、地龙、炙鳖甲、大枣)联合UDCA治疗例PBC,对照组62例给予UDCA治疗,研究组62例给予当归芍药汤联合UDCA治疗,3个月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很好改善PBC的乏力、黄疸、瘙痒等症状,同时可以提高UDCA的应答率。3PS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以肝内和(或)肝外胆管炎症、纤维化和管腔狭窄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能够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目前对PSC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为主。经皮胆道造影、经皮支架置入治疗、外科治疗及肝移植等也为PSC的治疗手段。UDCA可改善PSC患者的生化指标和症状,但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及发生肝癌的风险,对于成年PSC患者,不主张采用UDCA治疗[35]。内镜及外科治疗缓解胆汁淤积和改善生化指标效果显著,对患者生存期无明显改善,易诱发胆管癌[36]。终末期PSC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法仍然是肝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接近80%。PSC的症状与“黄疸”类似,临床上若出现以下情况可采用中医药治疗:通常为弥漫性胆管硬化发展者;手术前改善全身情况和肝脏功能;手术后用以巩固疗效;激素治疗副作用大,不能接受者;可作为综合治疗措施。4结语西药对于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AIH以及PBC患者疗效确切,但在运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应答不佳的情况,中西医结合治疗能使患者在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西药应答率的同时,可以减少西药的副作用,更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延长生存时间,但尚缺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略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