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胆管炎饮食 > 养生新解胆结石护胆新方法
养生新解胆结石护胆新方法
胆,亦称胆囊,是一个结构上比较特别的器官。说特别,是它既没有肌肉纤维束,也没有控制括约肌,并且它还是一个没有自主性的、靠依傍或寄生性运行的孱弱器官。针对胆的形态、功能以及胆结石形成的原由问题,我们来作如下分析及论证。
1、胆囊没有收缩机制和控制收缩的自主神经
在人体所有器官中,胆是一个最为孱弱与被动的器官。何为孱弱?是它自身没有使之强壮的肌肉束,所以孱弱;何为被动?是因为它没有肌肉束,也就没有自主性的活动力,所以变得很被动。
现代医学对胆囊活动力的认识,基本都从“胆囊收缩”或“接收到十二指肠分泌的‘缩胆囊素’指令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收缩行为。”这个理论听起来很科学,但想起来却失真。原因是胆囊本身就没有纤维肌,没有纤维肌就没有收缩机制的,那么胆囊自主收缩的可能性就不大。再是胆囊壁及胆管壁亦然没有接受其“分泌”“缩胆囊素”的管道及其“收缩”感应的神经系统,所以“接收”“指令”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么大家会问,胆囊既没有纤维肌的收缩机制,又没有自主神经的反应系统,又是怎样予以收缩的将胆汁排泄出来的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它的结构、位置更是环境的影响关系就知道了,就会明确其胆汁的排泄非是胆囊的主动“收缩”,而是被动地接受其环境挤压的关系才得以排泄出来的。
从许多解剖图上看,胆囊的形状、位置都不相同,有的像垂下倒挂的茄子,有的像倾斜横躺的葫芦,还有的像上浮竖立的气球。胆囊作为一个极小的器官,在胆囊蒂与胆总管的连接处基本处于固定位置外,其胆囊底部(大头)的位置,都将受到肝脏形态的“大小”变化而变化,所以说艰辛的解剖者和绘图员们,也很难准确地将胆囊的实际位置绘出。即使是解剖时的写真照,其角度、方位也不一定好把握,也不一定就是生活中正常的模样与形态。那么,既然解剖都不能确定胆囊确切的形状与位置,那胆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现态呢?
二、胆囊形态与排出胆汁的被动性
问题在环境。胆囊位于右肝中部的下缘后方、紧靠着十二指肠上部与胃下幽门瓣的相交处。从胆的形态、功能及环境关系来看,或是从生理进化的合理性与完整性来思考,我们大可将胆囊的形态与位置确定为一个稍微下倾斜卧的鸭梨形状来确认,原因是我们不要怀疑比人类更有智慧得多的进化学。那好,正因为胆囊没有自身的收缩力,而且还处于一个常被“挤压”的动态环境之中。这当然不能说是进化上有差误,而恰恰这样,才算是自然之力在进化学上的巧妙设计与运用。你看,一旦进食完毕约一小时后,即在胃部“搅拌”发酵完善时,也就是当胃把发酵好的食物通过幽门逐步排放到十二指肠的这段时间里,其十二指肠的阵阵蠕动以及肺力呼吸的助力效应,便将胆囊里的胆汁就逐渐挤压的排泄一空了。所以胆囊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独立自主性、受环境压力支配的、其被动的功能器官了。那么,针对现代医学所谈的“胆囊的收缩、排空受小肠激素影响而调节”、或“小肠内”会“分泌出胆囊收缩素”,以及“从而刺激胆囊肌层收缩与排出胆汁”的观点,我是予以否论的。
在人体尚未进食和无须消化的时候,胆囊便接受着肝脏分泌的胆汁,由肝腺管逐渐分泌到胆囊里,胆囊便以基本倾斜的姿态而储备着,一旦胃部食物排入十二指肠时,其十二指肠的膨胀系数所产生的压力,对正常(斜卧)的胆囊排出,就产生了动力学的作用。也就是在饮食饱足与稍加呼吸的状况下,特别在睡觉前2小时的进食规律状态里,胆液就借用着这巧妙力学关系的全部排空,进入十二指肠与胰岛素、肠腺、胃腺以及唾腺一同溶入小肠反应、分解新来食物,产生生化效能。胆汁,为肝脏这个“化学加工厂”于提炼营养,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分解、排异(消毒),从而起到保肝“护航”的先锋作用。
三、胆结石形成的原因
我们明确了胆囊排出胆汁,是借助肠胃的饱食挤压与肺力呼吸的动力学原理而实现的,亦即肠道消化吸收需要胆汁的及时分解与消毒,这个自然进化的“力学安排”和转承关系,可谓进化学上最精巧之杰作。
然而,我们再想,既是胆囊被进化学设计得如此精到,而为何还会演生出如此频繁的胆石症来呢?这还得从胆囊的形态、结构以及排放胆汁的被动形式来说起。
前面谈到了胆囊是一个“依傍性”器官,处在被动“借力”的境地范围。然而胆结石的形成,也就来自于这样一个胆囊下垂以及被动排泄的影响关系而产生的。以下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其一,胆囊处在右肝中部偏后的下方,外部结构的一半,却又稳稳地嵌在肝脏的表层里。就当前易发胆石症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都与肥胖有关,也就是多数人的肝脏因受脂肪滞代影响而变大。当肝还处于正常状态时,胆囊也就安然地处在了一个正常斜卧的睡姿里,依据形态与动能,这才是排放胆汁的最佳姿态。当肝脏因脂肪滞代潴留而变大下垂时,胆囊也会随着肝脏的下垂压力而下垂。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胆囊本就没有纤维肌的收缩力嘛!其良好的排泄性能,只得靠适当(倾斜)的姿势和稳定的压力才能排出。如果胆囊姿态从正常斜卧变异到了非正常的下垂时,其排出胆汁的效能就不彻底,正因为胆囊只是借助于条件动力才可排出,那垂下的胆囊在排泄的时候就会被动而“保留”着很大的余地。如果胆囊按照现代医学所说的自身具有“收缩力”,我想胆结石的形成就会是微乎甚微了,因为无有胆汁潴留,就没有演生空间。正因为胆囊有了下垂的不良病态,即使肠胃饱食挤压胆囊,即使胆囊其上的流质部分也已排出,但胆囊下位的、其久已沉淀、浓缩或凝结之物(结石),也是难以排出的。
其二,胆囊储存胆汁时也有一个稍许吸纳的功能过程,如果胆汁不被即时地排泻出去,胆汁就会继续被胆囊吸纳而浓缩。当胆囊尚处于非下垂(倾卧)态势时,加上进食后的肠胃挤压与呼吸作用,尚可将胆汁干净彻底地排泄出去。如果进食饥一顿、饱一顿的没有规律,更严重的是养成了间断于长时的进食习惯,加上脂肪肝引起的“下垂”难排的胆囊状况,就给胆汁中的胆固醇、钙盐的浓缩、凝结提供了一个营造的机会与条件,于是胆结石就产生了。
反过来看,如果肝、胆位置均正确,使胆囊排泄能清空。加上规律饮食,不让胆固醇有暂缓凝结之地,那形成胆结石的几率就很少抑或也就没有了。从结构来看,胆汁中本就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尽管部分结石体是由钙盐部分构成的,但形成结石的主要原因,还是由胆固醇长期贮留、浓缩而形成。所以说,改变胆结石的演生环境与条件,是预防胆结石的好门径。
四、如何预防胆结石
胆与肝的关系,好比大人与孩子的关系,大人的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肝的形态正常到位,胆就会稍许倾斜地卧在它的帐下睡大觉。当肠内补进食物而即时要它工作了,胆囊就会接受“压力”的正常工作;如果肝脏变成了脂肪肝导致肝大或肝下垂,胆囊也就受到影响的往下垂了,使之胆汁不易彻底排出。那么说来胆结石(一般状况)的起始原因,还属于高脂饮食与活动量少而导致的。如美国的胆结石发病率为最高,是因为美国的胖子为最多,脂肪肝的发病率亦最高,其患胆石症的病人也就相应的最多了。据统计,美国患胆结石的发病率为10%~15%,每年新增胆结石患者约1百万人,每年接受胆囊切除手术的约70万人,说明胆结石形成与脂肪肝的干系为最大。
国内也有报道,即“偏爱高脂摄入,经常不定时用餐,特别是早上不吃早饭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胆结石发病率已在不断上升。在2010中国国际肝胆外科论坛上记者获悉,中国患胆结石的发病率已达4%至7%,在上海发病率可高达10%左右。从这个比例来看,中国患胆石症的人群已达7千万以上。而且在患有胆囊癌的患者中,约70%~80%都有胆结石并发症”(网上摘截),这也说明患胆石症的人发展成胆囊癌的几率也很大。
我们摘取数据说明所要证实的就是:脂肪肝与胆结石如同母子关系一样。一般来说,脂肪肝有了,患胆结石的几率也就不小了,于是我们提倡于:健胆须健肝,确保胆方向,就是以解剖学为依据并通过对胆的环境、条件、性质、功能方面的分析和认识,而得出的这一结论即:胆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外界条件而影响,并非自身因素而导致。即使一些胆囊炎、胆管炎患者转成了胆囊癌、胆管癌,而更多的患例也都是“被动受害”所造成。
当我们明白了胆石症形成的具体原因,我们就会找到相适应的方法去避免胆石症。首先,平时要少摄入高脂食物特别是动物脂肪,亦要按时就餐,更是早上不要不吃东西。平时多饮水对预防胆石症也有效。再而需要加大运动量,增强体内的代谢与循环。在适当状况下,还可做些快速运动,以达喘粗气、身发热从而激活肺合量为止,平时还可以有意思的多做深呼吸——我把它叫做肺力运动,且能制造出最好的氧合血。其实,生理健康是一个大系统,当我们保持了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合理呼吸、保护体温以及保持良好心态后,我们的健康指标也就基本的完善了。如此下去,不仅胆结石不会发生,而且其他疾病也都会给予最好的防御效能。
五、护胆新方法
我们从环境、结构和条件等方面,了解了胆囊的形态与功能,我们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在践行合理饮食等方面的调理后,还可进行物理疗法的予以按摩。胆,自己用手深度按摩便可触碰的到,在进食后的一小时,我们可以右手拳头、左手抱拳的用拇指根掌或五指并拢的抵压右肋深处,用力朝里按压,沿着肋骨下方向上抬起,再继续用力的按顺时针方向按压(按摩),这样来回运行十次、二十次均可,每顿饭后均可做上一次。特别在晚饭后两小时睡觉时,在身体呈躺时双手同样按摩的效果会更好,目的都在处理或把“垂挂”胆囊中的胆汁协助压力排泄出去。即使有了胆结石初期,其按摩方法也能运用。在这种状况时,但按压的手法既深尚缓,还要感觉按压后的感受,如果有明显疼痛感就切不可按摩了,就需化验检查,尊医治疗。但对于胆结石初期即胆石尚小(不多)的情况下,适当采取这样的“健胆按摩法”对防治胆结石都是很好的。然而,运用此法还有保健结肠、增加肠道蠕动、协助排便及缓解便秘,以及激活腹腔血液循环等多种作用。
中国的元化·世界的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