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胆管炎饮食 >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免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免
为期两天的免疫学分论坛落下帷幕了,会议精彩纷呈,专家点评高屋建瓴,恰到好处,听者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目睹各位专家学者的风采吧。
1.自身免疫分论坛
主持人:秦雪教授、兰小鹏教授
点评专家:仲人前教授高春芳教授
授课时间:年9月22日13:40—15:20
专题发言S-27:王兰兰教授《免疫检验项目参考区间行业标准解读》
王兰兰教授的专题发言内容概括如下:临床检验是临床疾病诊断,疗效评价及健康监测的一种重要手段。临床检验项目参考区间是疾病诊断和健康评估的主要依据。我国目前临床应用的检验项目参考区间主要引用仪器试剂说明书提供的资料,多基于国外人群研究结果,无法真正代表中国人群的整体水平。目前,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尚红教授领衔的《建立基于中国人群的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参考区间》课题正解决这一问题。王兰兰教授详实地向我们解读了课题研究成果之一——免疫检验项目参考区间行业标准,对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预后评估等提供了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口头发言OR-:何军研究员《动态检测抗HLA抗体及分析DP位点错配对HLA-12/12全相合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何军研究员口头发言的结论如下:动态检测移植前后抗HLA抗体及变化是判断HLA-12/12MUD-HSCT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且抗HLA抗体阳性独立于HLA-DP位点错配影响移植患者的预后。故对移植前预存抗HLA抗体患者采取相应干预治疗措施有望减少移植后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
口头发言OR-:曹颖平教授《MaturedendriticcellscauseTh17/TregimbalancebysecretingTGF-β1andIL-6inthepathogenesisofexperimentalautoimmuneencephalomyelitis》
曹颖平教授主要探讨了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证实成熟树突状细胞通过分泌IL-6和TGF-β1引起Th17与Treg之间的失衡,介导EAE的发病,可能是EAE和MS的主要免疫发病机理,可以为多发性硬化提供新的免疫治疗靶点。
口头发言OR-:杨再兴教授《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研究》
杨再兴教授对“肝内胆管上皮细胞(IBEC)持续炎症性损伤和减少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发生发展中的具体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推测,PBC的IBEC在TLR4通路及HIF-1α通路的作用下,发生了EMT和自噬,其微环境中的单核巨噬细胞主要向M1极化,吞噬正常凋亡的IBEC能力大大减弱,使得正常凋亡的IBEC无法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继发性坏死,从而造成IBEC的持续减少和炎症损伤,诱发PBC的发生和持续进展。
口头发言OR-:周春雷博士《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研究》
周春雷博士的研究显示miR-a可通过调控IRAK1的表达,抑制炎症信号的活化和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这也可能是下调的miR-a参与SLE病理的机制之一。SLE患者血清中miR-a明显下调,对于SLE的辅助诊断有一定指导作用。
口头发言OR-:杨红玲博士《CircRNAsinmetabolicdiseaseduringpregnancy》
杨红玲博士的研究表明,在临床诊断之前可通过检测孕妇血细胞中的循环RNA表达量来区别妊娠高血压疾病(HDP)和孕期代谢性疾病(GDM),这一研究成果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2.感染免疫分论坛
主持人:单保恩教授、杨红英教授
点评专家:王兰兰教授欧启水教授
授课时间:年9月22日15:35—17:15
口头发言OR-:汪峰博士《TBAg/PHA比值在鉴别活动与潜伏性结核感染中的作用》
汪峰博士的研究结果表明,TBAg/PHA比值在区分活动与潜伏性结核感染时性能明显优于直接利用ESAT-6和CFP-10结果。当TBAg/PHA0.时,该比值用于区分活动与潜伏性结核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达到82.1%和90.7%。AOC曲线下的面积达到0.。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中进一步计算TBAg/PHA比值在区分活动与潜伏性结核感染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口头发言OR-:刘杨硕士《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HBsAg的定量变化及与HBV-DNA的相关性研究》
刘杨硕士的研究结果显示,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中血清HBsAg水平不断变化,各期间有统计学差异,与血清HBVDAN载量总体呈正相关,在各感染阶段中,仅低复制期时两者不相关且HBsAg/HBVDNA的比值明显升高,其他三期均无差异。
口头发言OR-:何成禄硕士《例抗-HBc阳性隐匿性HBV感染分析》
何成禄硕士的研究结果显示,抗-HBc阳性不同模式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隐匿性HBV感染,尤其单独抗-HBc阳性发生率较高,HBsAg血清免疫学方法漏检与钩状效应、HBV低水平复制等有关。HBV隐匿性感染不仅给临床造成漏诊、误诊,更为献血员隐匿性HBV传染带来巨大危害。
口头发言OR-:贾建安博士《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血清HBVS区变异的比较》
贾建安博士的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技术更加精确的描绘了HBV基因组preS区及S区准种结构以及preS区缺失特征,尤其是能够检测低丰度的HBV基因变异及缺失,使用支持向量机利用核酸序列特征及preS区缺失特征对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进行了较好的分类及预测,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在乙肝相关肝癌患者HBV基因变异检测中的应用值得期待。
口头发言OR-:申婷婷老师《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血清HBVS区变异的比较》
申婷婷老师汇报的内容概括如下:在广东地区无症状女性中,HPV-52和HPV-58的感染率相对较高。ICC和CIN的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中,以HPV-16为主,次为HPV-58、HPV-53和HPV-52。男性HPV感染的问题不可忽视。此外还会简单分享HPV定量的临床指导意义。
口头发言OR-:蔡蓓博士《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血清HBVS区变异的比较》
蔡蓓博士的研究提示,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HBV持续感染和进展中具有双重效应。HBV患者体内循环IL-17,IL-1β和IP-10分别参与了HBV自发清除和慢性进展及肝组织损伤的发生。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功能试验来证实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在HBV进展中的效应。
3.肿瘤免疫分论坛
主持人:胡成进教授、齐军教授
点评专家:陈瑜教授毛远丽教授
授课时间:年9月23日13:40—15:20
口头发言OR-:陈方俊老师《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血浆游离变肾上腺素和去甲变肾上腺素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策略》
陈方俊老师的所在研究团队建立了LC-MS/MS平台检测血浆游离变肾上腺素(MN)和去甲变肾上腺素(NMN)的参考范围,为临床提供失落细胞瘤的诊断策略。
口头发言OR-:刘童博士《血清exosomelncRNACRNDE-h的检测及其在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
刘童博士的研究显示,检测exosome中的lncRNACRNDE-h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筛查及预后的一项潜在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
口头发言OR-:王蒙蒙博士《血清N-糖标志物在肝外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王蒙蒙博士的研究显示,血清肝外胆管细胞癌(ECCA)具有独特的的N糖模式。N糖基线标志物和模式是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无创的ECCA疾病诊断和疾病进展监测指标。
口头发言OR-:宋贵波博士《ExpressionandfunctionanalysisofmicroRNA-29binXuanweilungcancer》
宋贵波博士汇报指出,宣威地区,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中,miR-29b可以作为宣威肺癌患者的诊断生物学标志物且有望成为肺癌治疗的新靶点。
口头发言OR-:钱晨硕士《Alu–basedcell-freeDNA:anovelbiomarkerforscreeningofgastriccancer》
钱晨硕士的研究显示,在胃癌早期筛选中游离DNA比CEA、CA、CA、CA50更灵敏。与上述肿瘤指标相比,基于Alu的游离DNA可做为一种新型的标志物用于胃癌的筛查和疾病进展检测。
口头发言OR-:叶远馨《微核检测在结直肠癌患者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探讨》
叶远馨老师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微核,进一步探讨了微核在肿瘤中的作用,提示结直肠肿瘤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染色体损伤,微核率及微核细胞率可作为结直肠肿瘤的监测及诊断的辅助指标,可用于结直肠患者的风险评估。
4.免疫新技术、新方法分论坛
主持人:孙桂荣教授关秀茹教授
点评专家:仲人前教授许斌教授
授课时间:年9月23日15:35—17:20
口头发言OR-:林锦骠博士《血清Cyr61与SLE疾病活动度和炎症关系研究》
林锦骠博士首先介绍了Cyr61蛋白的结构,分布和功能,并简要回顾了实验室在Cyr61和类风关研究中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Cyr6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表明SLE患者血清中的Cyr61水平升高,与SLE的疾病活动度和炎症呈正相关,Cyr61可作为一个潜在的SLE辅助诊断指标。
口头发言OR-:张春妮教授《细胞外microRNA:潜在的疾病分子标志物》
张春妮教授首先回顾了她们课题组的工作,检测分析了食管癌、胰腺癌、胃癌、肺癌、肾癌等常见肿瘤患者血清miRNA表达谱,筛选出与正常人或良性病变有差异表达的miRNA,鉴定出了一些有较高诊断和预后价值的miRNA。研究结果显示癌症患者血循环以及外泌体中一些显著变化的miRNA,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功能、机制研究,通过临床组织标本、体外细胞和动物模型实验,明确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明其作用靶基因以及作为分子靶标的可能性。
口头发言OR-:李启亮《氨基胍降低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反应水平缓解甲基丙二酸血症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初步研究》
李启亮博士的研究通过氨基胍(AG)干预MMA大鼠认知功能、神经细胞凋亡、神经小胶质细胞活化、神经组织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分析,初步揭示氨基胍对MMA大鼠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最终结果显示AG显著降低MMA大鼠神经组织炎症因子及自由基水平,显著升高抗氧化剂GSH及抗氧化酶SOD水平。
口头发言OR-:徐苓《DCTPP1参与胃癌转移的功能研究及其靶向干预策略的初步探索》
徐苓博士首先介绍了DCTTP1的生物学功能,进一步探讨了DCTTP1在胃癌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DCTPP1可能成为参与胃癌转移的新机制,所获得的DCTPP1小分子酶活抑制剂有望成为胃癌转移的新的治疗手段。
口头发言OR-:宗明《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6PI)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成纤维样细胞生长迁移中的调控作用》
宗明老师他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RA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6PI)含量异常增高,升高水平与病情活动度密切相关。在本研究中继续深入研究G6PI在RA-FLS增殖、凋亡以及迁移侵袭中的调控机制。
(转自中华医学会检验学分会)
什么是泛发型白癜风2017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哪里有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