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胆管炎知识 > 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
肝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引起的。华支睾吸虫的发育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囊蚴阶段。第一中间宿主为某些种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包括多种淡水鱼及某些种淡水虾。感染主要通过进食未煮熟的淡水鱼,虾体内的活囊蚴而发生。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肝胆管内,在人体寿命可长达15~25年。
分布特点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在我国24个省,市,自治区存在或流行。各地流行情况差异较大,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人群调查情况表明人群感染率低者仅0.09%,高者可达54.69%。华支睾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很多哺乳动物可有本虫的自然感染,成为储存宿主。
华支睾吸虫病的病理变化主要由成虫引起。病变主要发生在肝内胆小管。病变程度常与感染的轻重及病程的长短有关。早期或轻度感染可见受累胆管管壁轻度增厚。感染较重时,病变部位的胆小管由于虫体阻塞,胆汁郁积,发生囊状或圆柱状扩张。慢性感染胆小管管壁明显增生变厚。继发感染可导致胆管炎,胆囊炎,或胆小管肝炎等。华支睾吸虫感染还可诱发胆结石的形成。
诊断要点概述
1.流行病学 患者来自流行区,有食用生或半生鱼,虾,或囊蚴污染食物史。
2.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约1个月。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与感染程度,病期长短有关。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华支睾吸虫病可分为以下7种临床类型:①隐匿型;②肝炎型;③胃肠炎型;④胆囊胆管炎型;⑤肝硬化型;⑥营养不良型;⑦类侏儒型。轻度感染者表现为隐匿型,无明显症状。多数病例初发病时表现为肝炎型和胃肠炎型,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腹泻,腹胀,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等。部分患者表现为胆囊胆管炎型。有右上腹阵发性疼痛,有时有发热.常并发胆囊炎或胆石症。少数患者表现为肝硬化型。儿童严重感染患者则多见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和贫血,全身水肿。因儿童严重感染导致的侏儒型患者目前已很少见。
3.实验室检查(1)虫卵检查:病原学检查为确诊本病的主要根据。粪便中虫卵的检查可使用直接涂片法,Kato-Katz法,及沉淀集卵法。前一种方法简单易行,后两种方法检出率较高。Kato-Katz法还可用于虫卵定量检查。对可疑患者,粪检阴性者,可做十二指肠引流,将胆汁沉淀后查虫卵,敏感性常高于粪便检查阳性率。
(2)免疫学检查:常用方法有皮内试验和血清学试验。皮内试验应用(1∶)~(1∶)稀释度成虫冷浸抗原。中华分支睾吸虫和肝片吸虫,肺吸虫和血吸虫等存在的交叉免疫反应,可通过使用一系列高稀释度的抗原进行皮试来帮助鉴别。现场工作中常首先应用皮试方法进行过筛。 血清学试验以前使用补体结合试验与间接血凝试验检查抗体。近年已发展了许多免疫学诊断方法,如间接荧光抗体,对流免疫电泳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协助诊断本病。特别是常规ELISA与目前较多使用的Dot-ELISA。SPA-ELISA,ABC-ELISA等既可以查抗体,又可以查抗原,且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这些方法仍存在假阳性及与肝片吸虫,肺吸虫,血吸虫和肝炎等的交叉反应,须结合临床及其他化验检查加以鉴别。
(3)血象:急性期患者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血沉加快。血清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和转肽酶活力可增高。慢性病人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但部分病人白细胞数可有轻至中度增高。白细胞分类在多数病例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其他实验检查:中华分支睾吸虫病人的肝超声检查可发现有异常波形,对诊断有一定意义。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病毒性肝炎,慢性肠炎鉴别。
华支睾吸虫病常见并发症有胆道感染,胆囊炎,胆管肝炎和胆石症。除急性胆管病变外,还常见慢性胆道系统疾患如慢性胆囊炎等。罕见并发症包括发生于儿童病例引起的侏儒症及偶尔寄生于胰管时引起的胰腺炎等并发症。多年临床研究表明,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癌的发生可能有关。
药物治疗
吡喹酮25mg/kg体重,每日3次,连服2d为1疗程的效果较好。药物反应一般轻微,以消化系和神经系为常见,如头昏,头痛,腹痛,恶心,乏力等。
治白癜风呼和浩特哪家医院好治疗白癜风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