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胆管炎知识 >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三十年前旧文两则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三十年前旧文两则



新华网采访黄洁夫,图片来自网络。

  家医君的

  家医君今天突发奇想,想看看30年前的医生是怎么科普的,于是去文章库里扒拉了一番。结果发现……现任卫生部副部长的黄洁夫,原来曾经也是我们的科普作者。

  他写过两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写于年,那时黄洁夫刚获硕士学位,次年赴澳修读博士后;第二篇写于9年之后,他已任教授。

  这么多年过去,当年的一些医疗知识,如今可能已略显过时(第二篇还在普及“肝移植”这个概念)。但你看,我们至少证明了一件事——

  每一位致力科普的医学少年,指不定就是未来的副部长呢。

刊登于年1月刊《家庭医生》

作者:黄洁夫(中山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

《漫谈急性腹痛》

  八月十五日的夜晚,钢铁厂的老李一家刚吃完团圆饭,坐在院子里赏月,老李突然感到剧烈“肚子痛”,自服下一包“气痛散”后,仍无好转。他的老伴认为他是“发痧”。于是,又是“刮痧”又是灌汤药,折腾了一晚,但腹痛却越来越厉害。医院。

  医生一检查,诊断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由“胃穿孔”引起。马上作紧急手术,打开腹腔,满肚子都是脓汁和灌下去的汤药。将胃穿孔修补好,吸尽脓汁。但术后病人又陷入中毒性休克,经过三天的抢救,好不容易才将他从九死一生中抢救过来。

  今天查房,他的病情进一步好转了。

  我问他:“中秋晚上你刚发生腹痛时,为什么不早一些来看病?拖了整整一个晚上,多危险啊!”他苦笑着说:“我以为,人的一生中谁没有过头痛、肚痛的小毛病呢?顶一顶就会好的,谁知……,真是月有阴阳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啊!”

  确实,平常人总以为腹痛是种常见病痛,往往不大重视,小孩子肚子痛,当妈妈的总是说“肚子有虫”,吃几颗“宝塔糖”,大人肚子痛,便是“胃痛散”,“酵母片”,“胃舒平”……

  当然,大多数腹痛的病人,经过上述处理都会好转。但是,有少部分“腹痛”却是一些很严重的疾病,这些病必须紧急处理,不能延误时间,否则,轻则加重病情,重则使病人失去抢救时机,丧失生命。

  急性腹痛的原因很多,较常见的病种就有50~60种之多。包括有内科、妇科和外科病,其中有些病是需要急症手术处理的。其共同的特点都是起病急,以剧烈腹痛为主要表现,病情发展快。

  急性腹痛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腹内器官病变引起的,如:胃、肠、肝、肾等;另一类是由腹外脏器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如心脏病、肺病、神经衷弱等。所以,肚子痛并不一定就是肚子里的脏器有病,例如,“心绞痛”,“肺炎”,“胸膜炎”,“带状疱疹”等都可引起剧烈腹痛。

  也不是肚子内器官有毛病就一定需要开刀治疗,例如,急性肠胃炎,蛔虫病,一般溃疡病,都可以通过用药物治好的。所以,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识别那些需要紧急开刀的“肚子痛”。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将那些不需要刀的腹痛叫“内科性腹痛”,需开刀治疗的叫“外科性腹痛”,这二者在临床上的表现是有差别的。

  一般来说,内科性腹痛往往表现为一种隐痛、钝病或绞痛,疼痛呈间歇性,时轻时重,部位也不固定,呈游走性。腹痛发作以前,往往有其他如发热、头痛、咳嗽、胸痛等前躯症状,腹痛持续时间一般为2~3小时,经过一般处理后。很少有持续超过6小时的,腹痛往往可伴有肚子“咕咕”响,一般病人都喜欢用手压紧肚子,可使疼痛缓解。

  而外科性腹痛则多呈现为绞痛、刀割痛或持续性剧痛,往往可以找到一个较固定的最痛的区域,腹痛往往作为主要症状首先出现,疼痛往往越来越严重。病人不喜欢压腹部,蜷曲静卧,活动、咳嗽都会使腹痛加剧。

  通过以上特点,我们一般可以将这两类处理方法不同的腹痛区别开来。

刊登于年4月刊《家庭医生》

作者:黄洁夫(中山医院肝胆外科教授)

《肝脏与换肝术》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如同一个复杂的化工厂,担负着胆汁分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激素的代谢,多种凝血物质的合成或产生,以及解毒和免疫等重任。

  由于肝脏功能十分复杂而又重要,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诸如能替代心、肾功能的“人工心”和“人工肾”那样的替代肝功能的“人工肝”。如肝脏因各种疾患得不到及时医治而受到严重损害时,人便会死于肝功能衰竭。

  肝脏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当肝脏有局限性病变时(如肝癌、肝脓肿等),可将病变的部分切除。切除量达到70~80%,人体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且剩余肝脏可在半年至1年内恢复到原来的重量。

  但是对于肝脏的弥漫性病变(如肝硬化、广泛性肝癌等)则不能将整个肝脏切除。那么,能否像置换机器零件那样,用一个健康的肝脏置换损坏了的肝脏呢?也就是能否用“换肝术”——医学上称“肝脏移植”,即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将一个健康的肝脏植入人体以替代病变肝脏的功能,以挽救患终末期肝病病人的生命呢?   人类从古代开始便有把一个人的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体内发挥正常功能的美好幻想。公元前年的《列子》一书中便记载医扁鹊为鲁、张二人换心治病的传奇故事。

  我国民间中也有神医华佗为重病病人换内脏的传说。但是这毕竟只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理想。然而,近30多年来医学科学的进步使人类的理想已成了现实!

  器官移植作为一门现代医学始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一场医学科学的革命,经过数十年医学工作者的艰苦探索,器官移植作为一门新肖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前景的新学科已奉献给了人类。   年3月,美国的斯坦兹医师首先为一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小儿作了肝脏移植的尝试,以后多次施行和努力探索,至年他获得了第一例长期存活者。由于肝移植手术技术十分复杂,术后并发症多,术后的免疫排斥大等问题,使肝移植发展十分缓慢。

  80年代初期,一种新的强有力的防止免疫排斥药物环孢素A的问世,大大促进了肝移植的发展。到年全世界已有多人接受了肝移植,术后存活五年以上的病人已约达人,长期存活者大批出现,最长存活者为移植术后20年。

  近年来,由于手术技术的改进,长效肝脏保存液的应用,一批崭新的强力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加速了肝移植在全球发展的速度,近两年来它以每年例以上的速度猛增。肝脏移植作为一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外科手段的实用意义已为全球所公认。   我国的肝移植起步较晚,以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夏穗生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医学前辈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七十年代末期有一阵全国性肝脏移植热潮,但由于我国未接受“脑死亡”概念,供肝来自于心跳停止的尸体,质量不好;当时又无环孢素A,移植后免疫排斥现象控制不好等原因,移植的58例病人中最长存活者仅天。   什么样的肝病病人适于做肝脏移植呢?主要适于做肝移植手术的是儿童的先天性胆道闭锁和各种肝代谢缺陷病;成年人的各种类型的终末期肝硬化(肝坏死后型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和恶性程度较低的原发性肝癌。   接受肝脏移植的时机是:当内科医生认为一个肝病患者继续用内科治疗已无活着的希望,各种化验检查提示病变的肝脏已无法再维持病人生命的时候。这时也就是外科医生该下决心为病人做肝移植的时刻。









































行政助理管理
行政助理管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uhu.com/dgyzs/9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