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胆管炎知识 >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部位:在外角外一横指框骨外侧凹陷中。功能:清热散风,活络明目。主治:头痛、眩晕、目翳、目痒、流泪、口眼?斜、结膜炎、角眼膜、近视、三叉神经痛。
听会部位:在耳屎下缺口处之前方凹陷中。功能:清热散风,通关开窍。主治:耳鸣、耳聋、聋哑、耳肿痛、腮肿、下颌关节炎、牙痛、口眼?斜。
上关部位:颧骨弓上缘,张口时耳前有凹陷处。主治耳鸣、中耳炎、齿痛、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惊痫、抽搐。
悬颅部位:头维穴至曲鬓穴沿发际弧形连线中点。主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肿、角膜炎、齿痛、鼻衄、目外眦痛。
曲鬓部位:耳前鬓发后缘直上,平耳尖正上方的发际处。主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颌颊肿、齿痛、目赤肿痛、视网膜出血、颞肌痉挛、失音、项强。
阳白部位:在眉毛上1寸,直对瞳孔。功能:清热散风。主治:头痛、目痛、目眩、流泪、口眼?斜、视物模糊、近视。
头临泣部位:目正视,瞳孔直上,入发际5分。主治头痛、目痛、目翳、结膜炎、角膜白斑、鼻窦炎、小儿惊痫、热病、癫痫。
风池部位:项后枕骨下两侧,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功能:祛风解表,清头明目,健脑安神。主治:感冒、偏正头痛、项强、鼻出血、鼻塞、耳鸣、耳聋、卒中不语、半身不遂、失眠、弱视、热病汗不出、眼病。风池为治风病之要穴。凡头痛者,无认是气血不畅的风寒头痛,风热充盛的风热头痛,湿邪蒙闭的风湿头痛或肝阳上亢的肝胆头痛、皆有较好疗效。
肩井部位: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功能:理气降痰,舒筋活络。主治:卒中、项强、肩背痛、肩周炎、乳娥、难产、胞衣不下、上肢痛、瘫痪、乳痈、落枕、胸满、瘰疬、滞产。肩井,“井”喻四通八达,肩部连通多条经络的地方。正因如此,本穴所治症极为复杂。本穴能疏通气血,行瘀散结,对气血不畅而致的肩周炎,上肢痹痛,情志抑郁,乳房疾患有明显效果。按压肩井如有特别的酸痛,甚则痛不可忍,往往提示容易发生乳房疾病。
日月部位:乳头直下,第7肋间。主治胁肋疼痛、胃脘痛、呃逆、呕吐、吞酸、黄疸、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胃溃疡。日月,是胆的募穴,是胆腑精气在胸腹部汇集之穴,以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等胆本身疾患为主。胆疾最好用拔罐。
京门部位:第12肋骨游离端。主治胁痛、腹胀、腰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肋间神经痛、肾炎、高血压。
带脉部位:第11肋端直下平脐处。主治腹痛、腰胁痛、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带状疱疹。
维道部位: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主治少腹痛、腰胯痛、水肿、疝气
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肾炎、阑尾炎。
环跳部位:股骨大转子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功能:祛风利湿,舒筋利节。主治:风湿痹痛、下肢瘫痪、腰跨痛、膝胫痛、髋关节炎、荨麻疹、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带下、痔疮。环跳,弯则能跳。本穴是胆经和膀胱经的会穴,为下肢的枢纽。它不但是治疗下肢病症如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的重要穴位,而且对有痛经、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的人更有效。环跳这一区域不通,积滞会特别多。
风市部位:大腿外侧中间,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患者以手贴于腿外,中指尖下,功能:祛风利湿,舒筋活络。主治:痹症、卒中、偏瘫、半身不遂、下肢肿痛、麻痹、脚气、遍身搔痒、膝关节酸痛、神经性皮炎、荨麻疹。风市是风邪的集市。本穴为治疗内风的常用穴,凡举中风偏瘫或风寒、风热、风湿引起的下支痹痛,风疹,神经性皮炎,及肝风内动血压不稳,头晕头痛、两鬓白发均有良效。
中渎部位:风市穴下2寸。功能:舒筋活络。主治:腿膝酸痛、麻痹不仁、半身不遂、下肢瘫痪。
膝阳关部位:阳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主治膝髌肿痛、膝窝筋脉拘急、小腿麻木、脚气、鹤膝风、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
阳陵泉部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功能:清泻肝胆,舒筋利节。主治:胸满、胁痛、黄疸、呕吐、全身拘挛、口苦、腰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病毒性肝炎、胆囊炎、高血压、膝部红肿、下肢肿痛、瘫痪、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药物中毒后遗症、筋膜炎、结肠炎、肝硬化、脂肪肝、胆管炎、胆道蛔虫症、脾大、视神经炎、癫痫、梅尼埃病、膝外侧韧带损伤、腓骨小头炎、偏头痛、青光眼、急性结膜炎、耳痛、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药源性耳聋、脑发育不全等。阳陵泉,意为经气如泉流。胆囊有疾,胆汁“不务正业”沿经上泛引起口苦口干,故本穴主治口苦口干以及下肢痿弱无力,脚气,神经性皮炎等。
外丘部位:外踝上7寸,腓骨前缘。主治下肢痿痹、脚气、颈项强痛、胸胁痛、癫痫、腓神经痛、胸膜炎。
光阴部位: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功能:清热散风,舒筋活络。主治:目痛不明、热病汗不出、头痛、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乳胀痛、下肢肿痛、麻痹。
阳辅部位:外踝上4寸,腓骨前缘凹陷处。主治下肢外侧痛、腋下痛、胸胁痛、偏头痛、颈淋巴结炎、颈淋巴结核、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
悬钟部位: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缘。功能:清肝胆热,舒筋活络。主治:腹满不欲食、肋痛、落枕、痔血、头痛、项强、胸胁胀痛、咽喉肿痛、腹痛、腰痛、肩周炎、下肢肿痛、瘫痪,以及阳交穴主治病症。悬钟,是髓之会穴。其有两种作用:一是能治老化所致耳聋眼朦;二是能治与骨髓有关的肢体瘫、痿、痹症。经常吹空调受风寒侵袭引起的颈项强痛、不能转侧的落枕症状,拍打悬钟、配合落枕三穴,活动颈项,能迅速康复。
丘墟部位:在外踝前下方凹陷中。功能:清肝胆热,舒筋利节。主治:胸胁胀痛、项强、腋下肿痛、胆囊炎、半身不遂、腿痛转筋、麻痹、外踝与足跟肿痛,以及解溪穴主治病症。
足临泣部位:足背4、5趾间缝纹端上1.5寸。功能:清肝胆热,舒筋止痛。主治:头痛、耳鸣、目痛、目眩、胸胁胀痛、胸满、瘰疬、疟疾、热病、往来寒热、乳痈、月经不调、足背肿痛、坐骨神经痛时足外侧麻木和疼痛、足趾红肿疼痛等。足临泣,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与带脉相通,是胆经主治经气凝滞的穴位,能主治由“湿气重”而致的多种疾患,如肥胖症(尤其腹部肥大松软),妇科带下,腰膝酸软,容易疲劳等。有一次我朋友年逾九旬的老母亲突然患上“肋间神经痛”,而且是每当起床或躺下时痛得要命,喊生喊死,医生也表示无奈。结果我朋友还是靠着自学经络,用按压“足临泣”的止痛法,加上几味养血通络中药,用20多天终于治愈了他母亲的“怪病”。
侠溪部位:足背第4、5趾间的缝纹端。功能:清肝胆热,舒筋活络。主治:头眩、颌痛、耳鸣、耳聋、胸胁胀痛、目痛不明、疟疾、热病、全身窜痛、足背肿痛、麻木、乳痈、经闭、足趾挛痛。
足窍阴部位:第4趾外侧,趾甲角旁1分。主治足背肿痛、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胸胁痛、热病、多梦、高血压、肋间神经痛。
□觉得文章好,识别下面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哪家便宜出名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