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胆管炎症状 >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肝片吸虫病又叫肝蛙病,是由肝片吸虫引起的动物寄生虫病。本病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动物及幼畜常因本病导致大批死亡。慢性和隐性症状的患畜可因消瘦发育不良及毛、乳产量显著下降而造成严重损失。
肝片形吸虫为雌雄同体,呈淡红色而稍带褐色,背腹扁平近似柳叶状。虫体大小随着发育程度不同个体差异很大,一般长2.0一3.0厘米,宽1.0一1.3厘米。前部宽于后部,前端为圆锥形,后方突然变宽形成两个明显的“肩”。口吸盘位于虫体的前端,在“肩”的平行线上,大于口及吸盘,角皮上有小刺。雄性的生殖器官包括前后排列的两个分支的宰丸。雌性生殖器官有一个呈鹿角状分支的卵巢,位于肇丸的右前方;充满褐色虫卵的子宫,位于虫体的前部腹吸盘的后方,略似菊花状;卵黄腺发达,分布于虫体的两侧部分。虫卵椭圆形,金黄色,卵壳光滑,其内充满卵黄细胞,长120一150微米,宽70-80微米,一端有卵盖。有时在牛、羊胆管中还可能发现大片吸虫,其体形较大,长而狭窄,长度超过体宽2倍以上,虫体长3.3一7.6厘米,宽0.5-1厘米。
病原生活史肝片形吸虫寄生在家畜肝脏胆管内,成虫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又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必须在有水的环境和适宜的温度(15-30.9)以及足够的氧气、光线条件下,经10-20天发育孵出毛坳。毛坳利用周身的纤毛在水中流动,寻找中间宿主—椎实螺,钻人椎实螺的肝脏,脱去纤毛成为胞坳,胞蝴经无性繁殖每个胞坳分裂增殖成巧个左右的雷蝴,雷蜘突破胞坳,仍在螺体内生长,成熟的雷坳再分裂增殖成10个左右的尾坳(毛坳在1-2天内找不到螺就自然死亡。一个毛坳在螺体内可分裂增殖为100-150个尾坳)。尾坳离开螺体后在水中游动,经数小时脱掉尾部并分泌粘液把自己包围起来而成为囊勤,囊坳漂浮于水中或粘附在水生植物上,牛、羊吃了这种水草就感染肝片形吸虫。囊坳在自然情况下能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感染能力,所以动物常有感染的机会。
肝脏内。还有的幼虫钻人肠粘膜血管,经门静脉进人肝脏。幼虫钻人肝组织,经数周的移行之后,进人胆管内。肝片形吸虫在肝脏内,大约经过3-4个月,逐渐发育成熟并产卵。绵羊由吞食囊坳到粪便中出现虫卵通常约需89-116天。成虫在牛、羊肝脏中,可生存3-5年。肝片形吸虫除在肝脏寄生外,有时也在肺脏寄生。
致病作用肝片形吸虫对宿主表现以下几方面的致病作用:
(1)机械刺激:幼虫在肝脏内移行时破坏肝组织,造成虫道,破坏血管,引起大量出血,发生创伤性出血性肝炎。因此当感染程度很高时,往往发生急性死亡。当多数成虫寄生时能阻塞胆管,使胆汁郁滞引起黄疽。虫体体表角皮上的小刺刺激胆管壁,引起胆管发炎、增生、肥厚和扩张,后期常有钙盐沉着。
(2)毒素作用:可使动物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贫血、消瘦、水肿。
(3)带人病菌:幼虫自肠内将病菌带人肝脏,往往形成肝脓肿。
(4)夺取营养:虫体直接吸取宿主的血液和胆汁,加剧了营养不良状况。
(1)流行感染源主要是病毒和带虫动物。
(2)流行因素包括病原体、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如肝片吸虫卵在平均温度12℃时,停止发育,16℃时开始发育,但需50-70天才能孵化。在25-30℃时,仅需10-15天就可以孵化,虫卵在潮湿环境中可生存几个月,对温度敏感,低于5℃和高于40℃时可死亡,对常用消毒药抵抗力较强。
(3)本病流行方式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在低洼和沼泽地带的放牧地区,流行季节多在夏秋二季,椎实螺的存在是虫体生存的基础,温度及光照是虫体发育的条件。幼虫引起的疾病多在秋末冬初,成虫引起的疾病多在冬末和春初。
动物感染了肝片形吸虫后,临床症状是轻还是重,是呈急性经过还是呈慢性经过,不仅决定于动物感染程度(虫体的数量),更主要的是决定于动物机体的健康状态。若动物只是轻度感染,饲养管理又较好,畜体对疾病抵抗力强,则一般不出现明显的症状。反之,当重度感染,饲养管理又差,或并发其他疾病而畜体抵抗力减弱时,则出现明显的症状。
牛的肝片形吸虫病,常取慢性经过,表现精神不振,贫血消瘦,眼睑、下领、胸下、腹下发生水肿。食欲减退或表现异嗜,前胃弛缓,初期腹泻与便秘交替,后期则发生水泻,粪呈黑褐色,有腥臭味,混有未消化的草渣。肝脏肿大,肝区触诊有明显痛感,有时出现黄疽症状。严重的病例,可因极度瘦弱而导致死亡。
羊的肝片形吸虫病与牛的症状基本相似,但在秋季感染大量肝片形吸虫时,有的取急性经过,体温升高,跟不上群。由于大量幼虫进人肝脏内,引起监测与诊断肝片形吸虫病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因为有多种疾病如莫氏绦虫病、枝歧腔吸虫病、捻转胃虫病以及某些传染病,都表现同肝片形吸虫病相类似的临床症状。因此肝片形吸虫病必须根据临床症状、虫卵检查、病理剖检以及分析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综合判断。
(1)虫卵检查。利用水洗沉淀法进行检查。但在牛、羊的前胃中常常有一种前后盘吸虫寄生,它的虫卵大小、形态与肝片形吸虫的虫卵很相似,主要不同点为前后盘吸虫的虫卵无色,检查时应注意鉴别。
(2)尸体剖检变化。慢性病例主要病变是肝脏左叶萎缩,右叶肥大,肝褪色变硬,胆囊膨胀,透过被膜可见到绳索状隆起的胆管。切开肝脏可见胆管肥厚、扩张,流出污秽的黄绿色胆汁和虫体,胆管内壁常有黑褐色的钙盐沉着,因急性肝片形吸虫病死亡的病例,肝脏肿大充血,透过肝被膜可见有许多不同方向的暗红色虫道,切开后虫道内可见凝固的血液和细小虫体。有时发生腹膜炎,腹腔中有大理血样液(达2-3升)。
类症鉴别反当兽消化系统除了有肝片形吸虫寄生外,还常见鹿前后盘吸虫、胰阔盘吸虫和枝歧腔吸虫寄生,引起不同程度的疾病。
【控制措施]
治疗方法
(1)驱虫
①四氯化碳:这是目前常用的驱除肝片形吸虫的药物,用量用法如下所述。
牛:按体重每100千克用2.5-5毫升,或用50%四氯化碳石蜡油注射液5-10毫升,分两点注射臀部肌肉。
羊:一般用2毫升,6个月至1岁的羊用1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注射后病羊有时跳跃、奔走、卧地、踱行等,不久即可自然消失。为减少局部刺激,可注射50%四氯化碳碱石蜡油注射液4毫升。一般注射后第二天或第三天开始拉稀粪,而精神、食欲、体温等无明显变化。
应用四氯化碳后,有部分羊出现中毒症状,即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升高(40-4.9度),瘤胃鼓胀,肌肉振颤,按压腹部有疼痛表现,严重的引起死亡(成年羊较多见)。因此,在进行大批驱虫前应先进行小群试验,一方面试验药物质量,一方面观察羊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必要时在用药前1-2周内,在饲料中加人骨粉(每只羊100克),并喂给富有钙盐、维生素的饲料,可防止中毒。当发生中毒时,可灌服鲜牛乳,静脉注射5%氯化钙溶液或葡萄糖钙溶液等。
②六氯乙烷(吸虫灵):常用作牛的肝片形吸虫病的驱虫药。剂量为每千克体重给0.3克,一次内服,或按每千克体重给0.4克,间隔2-3天分两次内服。此药往往会引起瘤胃鼓胀,因此在驱虫前1天和驱虫后3天内,不要给易于发酵或富有蛋白质的饲料。投药后2-3天,食欲减退,轻度腹泻,泌乳量降低,经5天左右逐渐恢复正常。
③硫双二氯酚(别丁):牛按每千克体重用40-50毫克,羊按每千克体重用80-120毫克。本品难溶于水,可做成舔剂,经口内服。投药后2-3天排稀软粪便,经4-5天后恢复正常,4个月以下羔羊和有消化道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牛和羊不可用此药驱虫。
④国产拜耳9015(硝氯酚):牛按每千克体重4-7毫克,羊按每千克体重6-8毫克内服,安全有效。
(2)对症治疗与护理
重症病牛要单槽饲养,多给温盐水,少给含脂肪饲料。驱虫3天后,如仍腹泻不止,可应用磺胺眯、吠喃西林、黄连素或其他杀菌收敛剂。瘦弱和浮肿严重的病畜,静脉注射25%葡萄糖溶液,以维护和恢复肝脏解毒功能。
防疫措施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掌握流行规律,制订具体措施,搞好预防。
(1)定期驱虫。本病常发生于10月份至次年5月份,病畜和带虫动物是主要传染源,所以秋春两次定期驱虫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可使牲畜安全过冬,防止污染牧地。
(2)粪便处理。把平时和驱虫时排出的粪便收集起来,掺以马粪或杂草堆积发酵,杀灭虫卵。
(3)消灭中间宿主。配合水利建设、农田管理、改良草地、饲养鸭鹅来消灭螺蜘.每亩稻田保持3.3厘米左右水层,施用20%的氨水20千克,或每亩用4-5千克茶籽饼配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