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胆管炎病因 > 广誉远养生这样出汗最危险
广誉远养生这样出汗最危险
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是维持体温恒定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常人在24小时内不知不觉会蒸发约~毫升汗水。外界温度、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进食辛辣、热烫食物都可能导致人体出汗。
暑伏侵袭,出汗更是成了一件让人心烦的事儿,有些人出的是“养生汗”——排出毒素、控制血压、促进消化、增强记忆……而有些人出汗却引发了健康危机……
四种汗液“颜色”发现健康问题
中医专家介绍,真正的汗水没有颜色,当汗水颜色异常时,就要考虑会不会是身体产生了疾病。
黄汗——汗液呈现黄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此外,过多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现暂时性的黄汗。
白汗——从中医看,白色属肺,肺色外露则现白汗,多为心肺阳虚所致,常与心肺功能虚弱有关。有时,疼痛剧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红汗——汗液呈现红色,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在出血。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窝处产生色素的细菌所致,也可能是药物所致,如服用碘化钾等化学制剂,也可有红汗出现。
绿汗——汗液变为青绿色,提示有胆汁外泄,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三种汗液“气味”揭示疾患病症
尿臭味——汗液散发出尿味,汗干后也会在皮肤上留下结晶物,常见于尿毒症病人。
腥臭味——汗液带有特殊的腥味,可能和热证或湿热证有关,一般属肝热,或多见于肝硬化,可用菊花泡水喝来缓解症状。
香味——汗液飘出香味来,常是糖尿病人的体征。
六个“部位”出汗异常预示疾病
额头出汗:肝阳上亢——如果额头常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保证充足睡眠,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鼻子出汗:肺气不足——鼻子易出汗是肺气不足的表现,需要调理补气。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医院接受全面的激素检查很有必要。
胸口出汗:脾胃失和——中医认为,胸口常出汗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平日里,需忌焦虑、忌油腻、忌生冷食物,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缓解症状。
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腋下分布大量汗腺,较易出汗,但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则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若诊断为汗腺过大,医院治疗,同时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及蔬菜。
手心、脚心出汗:血虚——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在控制食量之余,尽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气虚、阴虚型出汗,我该怎么办?
一年四季中,夏天是最能够自然出汗的季节,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经络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健康。
然而,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的人普遍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中医认为这是气虚的表现。
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这是阴虚表现。
在饮食上,气虚人群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阴虚人群则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在日常生活上,气虚人群应注意保暖,不可劳汗当风;阴虚人群则应避免熬夜、适度减压,且在多汗时注意补水。
在经方服食上,无论是气虚人群还是阴虚人群,均可通过服食养生国宝龟龄集得到病症改善,早餐前两小时服用(5-7点气血流注大肠经)或晚餐前两个小时服用(17-19点)血流注肾经;一日一次时,以早餐前为最佳。
----------------
欲阅览过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