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胆管炎 > 胆管炎知识 > 怎么控糖会更有效果

怎么控糖会更有效果



今天,小荒来教你如何科学「控糖」

首先要了解,糖是什么?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糖并不只是我们看到的亮晶晶白砂糖的物质,它其实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了成分或复杂或简单的碳水化合物。

虽然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所必需摄取的大量营养素,但糖不是。

有些糖天然存在于食物中,其他的则是添加于食物中,例如含大量添加糖的食物包括糖果糕饼、果汁饮品、浓缩果汁和碳酸饮料等。

碳水化合物基于其化学结构以及被消化及吸收的速度,可被分成:

简单碳水化合物只有一或两个糖分子,又称为糖分

复合碳水化合物有三个或以上连结的糖分子

我们引入“升糖指数”的概念。

(GlycemicIndex,简称GI)

升糖指数是表明某项食物摄入后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是人体进食后机体血糖生成的应答状况。

GI大于75的食物为高GI食物

低于或等于55的食物为低GI食物

高GI食物

高GI食物进入肠道后消化快、吸收好

葡萄糖能迅速进入血液因而更易导致高血压、高血糖的产生

低GI食物

低GI的食物肠道后停留的时间较长,释放缓慢

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较低,引起餐后血糖反应较小,需要的胰岛素也相应减少

因而避免了血糖的剧烈波动,从而有效地控制血糖

看到这相信大家明白了,糖对身体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导致体重增加,使人肥胖。

更为担忧的是增加罹患「糖尿病」和癌症的风险。

另外,人体内含过量糖分可能会增加炎症和抑制免疫功能。

如何帮助「控糖」

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一般以占热量的百分比表示,世界卫生组织与我国营养学会推荐:

碳水化合物应当占热量的55%~65%

成年人每日需要克~50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谷类食物00~克)

超重与肥胖的人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限制在每日克左右,但最低也需要克

因此,控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包括进食时间、饮食结构、食物多少等等。

调整早餐结构

早餐要有肉、蛋、奶、豆、坚果、蔬菜、水果中的两种以上,保证营养摄入来源多样化。

而最不宜只吃油条、包子等主食,碳水化合物占比过高,也容易导致吃完过后的上午干活没有精神,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发饭晕”。

改变进餐顺序

吃饭时,有的人先吃馒头、米饭,再吃菜,结果主食吃得多,菜相对吃得少。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纤维类—蛋白质/脂肪类—碳水类”这个吃饭顺序对血糖更友好。通俗地讲,就是先吃素菜,再吃荤菜,最后吃主食。

选粗加工的食物

碳水化合物总量越大,升糖潜力越大,尽量不要吃过多的甜食和主食。

糖尿病人和超重人群,主食量可适当减少到食物总量的0%~50%,其中粗粮占主食的一半。

减下来的主食用蔬菜、坚果、肉、蛋、奶代替。食物越精细、煮得越软烂,升糖越快。而那些不够软烂、需细细咀嚼的食物,更有助餐后血糖稳定。

降低吃饭速度

吃饭过快,会让人不自觉地比平时多吃,不利于总热量的控制。

另外,食物迅速进入胃肠道,既不利于充分吸收,还会引起血糖快速上升。

吃得越慢,越容易有饱腹感,升糖越慢。

早餐最好不少于15分钟,中餐和晚餐可以控制在半小时左右。

通过组合中和升糖指数

打个比方:

米饭的升糖指数为8,芹菜炒猪肉的升糖指数≤15,如果米饭搭配上芹菜炒猪肉,其整体的升糖指数就被中和了

少食多餐

少食多餐既可以避免因每餐进食过多而出现的血糖过高,又可以避免因进食间隔时间过长而出现的餐前低血糖。

尽量自己在家做饭

外出就餐,餐馆里的菜为了吸引食客往往高油、高糖、高盐。在能保证食物口味不被影响的基础上,减少调味品的使用。

零食、饮料、油炸、油脂、糖分过多的食品虽然好吃,但真的要少吃,特别影响三高人群健康。

外出吃饭可以多吃蔬菜,特别是绿色蔬菜。红烧肉、油焖大虾、狮子头等高脂肪、高热量的菜“浅尝辄止”,不要猛吃啦。

多喝水,少喝饮料

市面上的饮料含糖量很多。一瓶可乐下去,一天的糖摄入就快超标了。多喝白开水最好。

觉得没有味道,泡茶喝也是可以的,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保护血管,预防凝血,降低糖尿病并发血管硬化的风险。

运动干预

适当的运动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同时,其实做做家务事,每天对家里进行清扫、擦拭家具,也是一种不错的锻炼办法,

总之,就是要让自己动起来。

小荒建议

最后,如果不是已经“三高”人士或者是糖尿病患者的话,大家也无需特别“谈糖色变”,完全地拒绝碳水化合物。

我们需要摆正的心态是:并不是糖本身导致我们的健康亮红灯,而是我们自己。

自律使人自由,再多的科学控糖方式,抵不过每天仅仅是一条粗浅的认知:稍微地控制自己别再让饮料代替水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uhu.com/dgyzs/15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